第二十一章 平叛乱,伐突厥(第5/15页)
唐太宗说话的时候,将眼神先是扫向突厥骑兵,随后又停在了执失思力脸上。眼神里满是凶狠和冷血。
“末将这就要了他的头!”侯君集说。他早对这狂妄的家伙看不顺眼了。
“饶命!陛下饶命!饶命啊!”执失思力吓得额头汗珠乱滚,不停伏地磕头。
“先关起来!”唐太宗好似想了想才说。
执失思力这才长松一口气,大声说:“谢陛下饶本……本人不死!”
“饶你不死?朕何时饶你不死了?”唐太宗冷笑着说完,冲那十多名吓傻了的突厥骑兵说,“你们回去把朕刚刚说的话告诉你们可汗!如果他执意要打,我们奉陪到底!”
那十多名突厥骑兵早就听过唐太宗之前的英勇事迹,此次见到真人,依然如此霸气,竟然纷纷下马跪拜起来。
“还不快走?”
听了唐太宗这话,那十多名突厥骑兵爬起来,骑上马仓皇逃回对岸。
“陛下,现在我们……”长孙无忌小声问。
“先回去!”唐太宗说。
当然,唐太宗的“回去”并不是指宫里,而是指渭水南岸。他要唐军在渭水南岸安营扎寨,与突厥兵隔渭水而居。
一边是突厥兵,一边是唐军。两边人数一个多一个少,但精神面貌却是一个坏一个好。
渭水南岸和渭水北岸一样,也是旌旗招展。不同的是,唐军个个铠甲耀眼,队列整齐,精神昂扬,可北岸的突厥兵就不一样了,一个个没精打采,松松散散,也不怪他们,在平原生活,他们不习惯。
当晚,唐太宗并非只是和突厥兵对峙。在探知北岸的突厥左翼松懈,有机可乘后,他又令段志玄率领专门对付突厥的骑兵去北岸搞偷袭。
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唐军靠偷袭就俘虏了十多名突厥士兵。
曾经拥有优势的突厥兵,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优势。久经沙场,狡猾的颉利可汗,从唐太宗的态度以及唐军的气势上,感受到了对方的力量,有了压力。
短短一天的时间,先是大将执失思力被俘,接着是左翼遭袭。颉利可汗突然之间有些胆怯。自己此次倾巢出动,亲自率领突厥兵进攻长安,可不是为了冒险,是在以为万无一失时做出的决定。
既然无法保证万无一失,自己又何必在此冒险呢?
你强我弱,你弱我强,以获得最大利益为主要目标,一直以来都是突厥的根本。因此,当他冷静下来,权衡一下利弊才发现,如果作战,自己也有输的可能;而若不战,退兵求和的话,就一定能得到不少的金银财物。
最终,颉利可汗选择了后者。
唐太宗接受了颉利可汗的求和要求。对他而言,此时也不是作战的最好时机。他要卧薪尝胆,等待时机。
唐太宗即位后的首个危机,就这么以在渭河桥上杀白马立誓重新结盟告终,唐太宗释放了执失思力,同时拿出金银财物犒劳突厥,突厥这才撤回。
“好好!这样最好!”
那曾经被突厥的大敌压境之势吓得惊慌失措的百姓和朝臣都在庆幸这次的和平解决,可唐太宗却是窝了一肚子的火。
“等着吧!你们拿我大唐财物的机会不多了!”唐太宗站在高处,看着渐行渐远的突厥兵,冷冷地说道。
渭水之盟对唐太宗来说,又是一场耻辱。但他清楚地知道,此次这无奈之举却是此时的最好结果。因为,它既避免了李唐在不利条件下作战,也为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和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
突厥兵已退,唐太宗独自走上渭水桥,静静看着那曾被突厥驻扎过的渭水北岸,眼神凌厉。他要找机会以雪前耻,他要以绝后患……
第八十七节 李艺叛乱
(3)
唐朝廷和突厥的渭水之盟,让唐太宗已经倍感污辱,可突厥颉利可汗还是在为自己没有攻入长安,获得更大利益而遗憾。
也就是说,那份在渭水桥上签订的互不侵犯(按时给东突厥财物)盟约,不管是对突厥颉利可汗还是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什么约束力。他们都在等待机会,等待灭掉对方的机会,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当然,唐太宗在做准备,等机会灭突厥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阻止内乱发生上,稳定内部才是刚刚继位的唐太宗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