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世民称帝(第6/7页)

他的这两位爱妃,因为曾和李建成、李元吉一起与李世民为敌,所以时刻生活在惊恐中、眼泪中。

“陛下,太子会不会杀了我们?”

“陛下,太子会不会带人闯进来?”

……

慢慢地,李渊竟然害怕见到她们了。无奈,他只能去宠幸万贵妃。然而,在万贵妃那里,他能做的也只能是叹叹气、发发呆、流流泪,感受不到一丝快乐和欢愉。

他的快乐和幸福,在玄武门之变时便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死了。

一日,万贵妃见他又在发呆,又在流泪,突然跪在地下,哽咽着对他说:“陛下,臣妾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唉!起来说吧!”李渊没精打采道,“如今还有什么话不能说呢?”

“臣妾不知陛下是否想过,现在就禅位于太子呢?”万贵妃说。

“是那二郎让你问朕的吧!”李渊冷笑道,“他这才做了两个月太子,怎么,就等不及了?大郎……”

李渊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大郎何时催促过朕让位?”

万贵妃不停叩首,流泪道:“陛下,并非是太子让臣妾问,而是臣妾见陛下这皇上做得这么痛苦,所以才……”

万贵妃还没说完便抽泣起来,一边哭一边说:“看着陛下日益消瘦,臣妾很是担心,臣妾想,倒不如禅位于太子,安享晚年呢!”

李渊这才知道万贵妃的心思,一把搂住了她,流着泪说:“还是爱妃最懂朕,朕这皇上做得是很痛苦。爱妃说得没错,这皇上,做还不如不做呢!既然他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位子,倒不如早早让位于他,免得都难受!”

李渊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身为皇帝,他没有皇权,既然如此,还赖在这皇位上干什么呢?想通后,第二日,李渊便召萧瑀、裴寂、陈叔达和宇文士及觐见,说他要写下诏书,禅位于太子。

几个人都有些吃惊,均说不妥,可李渊心意已定,执意要禅位。他不仅写了诏书,而且还将传国玉玺让宇文士及一同送往东宫。

李世民梦寐以求的,竟然这么简单就到手了,看到诏书和玉玺的那一刻,他反而有些不知所措起来。

“我刚刚当太子不久,父皇怎么就禅位于我呢?不妥!不妥!”

李世民自然不肯马上答应,于是,一场众臣跪地请他登基的戏码再次上演了,如同他的父亲李渊当年迫使傀儡皇帝禅位于自己,却也假意拒绝一样。

最终,他也和他父亲李渊当年一样,“无奈”地,在大家的跪求下,接受了。

公元626年9月4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离玄武门之变过去仅有两个多月的时候,唐高祖李渊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那一年,李世民27岁。

那位陪着李世民风里来雨里去的女人——长孙氏,没有意外地成了大唐第二位皇后:长孙皇后。

李世民虽然成了大唐天子,但却没有那种成为天子的快乐。登基的头天晚上,他泪流满面。

这皇冠戴得太不易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李世民终于戴上了那顶他日思夜想的皇冠,只是,那皇冠带着血腥……

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武德年变为了贞观年。

李世民是在东宫——显德殿继位的。之所以这么做,是他要严守自己对父亲曾经的许诺:父亲有生之年,皇宫永远是父亲的。

这不是孝心使然,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坐得心安理得一些,为了给那场喋血玄武门做一些遮掩罢了。

贞观三年,李世民的政权逐渐稳定。他开始清洗“旧人”,提拔他的亲信。不过,为了安定朝廷内部,很多大臣,包括裴寂都没有调整。当然,对一些重要职位他是一定要用自己人的。

册封文官:

侍中是高士廉;

中书令是房玄龄;

尚书左仆射是萧瑀;

吏部尚书是长孙无忌;

兵部尚书为杜如晦;

尚书右仆射为封德彝(一向很会识人的李世民,也有识错人的时候);

中书侍郎是颜师古、刘林甫。

册封武官:

左卫大将军是秦叔宝;

右武卫大将军是程咬金;

右武侯大将军是尉迟恭;

右卫大将军是马三宝;

骁卫将军是段志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