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战擒二王(第4/30页)
“陛下,微臣以为不管是太子殿下出征还是秦王出征,都会大胜而归!”裴寂说。
既然裴寂已经提到了李世民,李渊也就把话抛给了这个儿子。
“二郎!洛阳这一战,你怎么看?”
洛阳的重要,李世民不是不知道。在李渊还没提出攻打洛阳的时候,他已经数次和秦王府的谋臣们说起此事了,可哥哥李建成第一个站了出来,像要抢功似的,让他很不舒服。他便在心里冷笑了一声,打消了主动请战的想法,
他冷眼旁观,心想,不就是我打了几场胜仗,你心里不服气吗?你以为出征很舒服?胜利很容易?你不知道一出征,不仅面临生死危险,夏天要经受太阳灼烤,冬天更要忍受寒冷侵袭吗?在宫里享福的你们,怎会知道出征的辛苦?在你和太子妃卿卿我我的时候,我和我的秦王妃长孙氏,又在干什么?在经受风吹雨淋,生死考验。
李世民越想越委屈,越想越生气。
秦王妃长孙氏跟随李世民出征很多次了,除了公元619年,李世民出征太原时,长孙氏因怀孕没有跟随外,以往每次出征,她都跟着。她要亲自照顾李世民才会放心。
李世民与宋金刚激战柏壁时,长孙氏诞下一子,也就是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如今,儿子还不到一岁,如果再次出征去洛阳,又不知多长时间才能见到妻儿。
不过,既然裴寂已经提到自己了,父皇也问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不说是不可能的了。要说,免不了主动请战,不请战,若被人觉得自己怕王世充,进而觉得自己之前的胜利,都是靠运气怎么办?
李世民上前一步说:“父皇,儿臣愿领兵出征洛阳!”
李渊正巴不得李世民这么说,忙说:“那此次出征洛阳,就让二郎去吧!大郎还是留在宫里,朕有更重要的事交由他来做!”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愣了一下。李建成知道,父亲是在安自己的心,身为储君,他应该考虑更多的是治国,而不是出征。
李世民呢,从李渊那带着笑意的脸上,以及太子如释重负的表情上,感到了愤怒。莫非这都是他们提前商量好的?李世民顿时有种被父亲、哥哥算计的感觉,心里更不舒服了。
(2)
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兵马正式进攻洛阳,同行的不仅有齐王李元吉,还有李靖。这是李靖自归唐,在秦王府任三卫后,首次跟随李世民出征。
此次李世民率兵攻打洛阳,首先想到的就是带领李靖出征。李世民知道父亲对李靖成见很深,也便将带李靖出征当成了一个条件:若想得洛阳,儿臣觉得李靖非去不可。
李渊略微一沉默便答应了,不过说不必给李靖太大权力。李世民答应了,可随即,李渊又提出,让他带上四郎李元吉。李世民本能地想拒绝,但看出李渊很坚决,便没再说什么。
“四郎之所以难打胜仗,就是因为出征机会太少!”李渊说,“朕希望他能跟着你,好好学学。”
李世民还能怎么样呢?只有让李元吉跟着了。
此次东进,李世民很大胆,破天荒地让罗士信当了行军总管(李世民本想让李靖当的,因父亲让他不要给李靖太大权利,也便换成了罗士信)。
罗士信和李靖的遭遇有些相似。李靖虽然和杜如晦同时段归唐,入秦王府时间也差不多,但因李渊的偏见,始终未被重用。罗士信也是如此,虽和秦叔宝、程咬金一起归唐,进秦王府,却一直未能担当重任。
当然,罗士信和李靖未被重用的原因不一样,李靖是因为皇上李渊,而罗士信呢,则是因为他的长相。罗士信是难得的猛将,可他那秀才般的外形,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他能“文”,不能“武”,在猛将众多的秦王府,总会被忽略。
知道此次秦王要领兵进中原,罗士信很想有所作为,虽然之前唐与刘武周、宋金刚的争夺太原之战,罗士信也有参加,但不是很突出,特别与和他一起从瓦岗军降唐的秦叔宝和程咬金相比,尤其平庸。
“两位哥哥真让小弟羡慕!”
好几次,罗士信和秦叔宝、程咬金喝酒时都耷拉着脑袋说。秦叔宝和程咬金知道他好胜心强,稍不如别人就会难过,便对他好一阵安慰。
这天,三个人又在一起喝酒时,谈起了柏壁之战、雀鼠之战,谈起了如何与尉迟恭交手,程咬金和秦叔宝说得眉飞色舞,而罗士信却只能黯然听着,插不上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