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战擒二王(第28/30页)

“娘子都要为这场战争,为给这里的百姓造成的伤害赎罪。身为战争的一方元帅,大唐秦王,更应该和娘子一起去赎罪。再说了,娘子一个人去我不放心,就让我在娘子身边,保护娘子吧!”

李世民并非是在开玩笑,他确实不放心长孙氏去,虽然可以安排人在她身边,保护她的安全。当然,除此而外还因为长孙氏的那席话,让他心里一动,如果能和她一起为百姓送粮食,不就能让洛阳百姓看到一个亲民爱民的秦王了吗?

李世民决意要去,长孙氏想了想也没再拒绝。她也觉得,李世民去了会更好,虽然收复了洛阳,可还有比收复洛阳更重要的,那就是收复洛阳百姓的心。李世民能亲自为百姓发放粮食,不正是获得民心的最好时机吗?

就这样,李世民骑着马,跟在了长孙氏坐着的轿子旁,轿子后面则是拉着粮食的马车。每到一户,长孙氏都要下轿,和亲自提着粮食的李世民一起送到百姓面前;遇到那些困难的,生病的,长孙氏还会拿出银两给他们。

在遇到一家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时,长孙氏甚至从头上取下金钗,送给他们。

洛阳百姓在知道给他们亲自送粮食和银两的是秦王和秦王妃后,感动不已,不停给他们磕头致谢。

“多谢秦王、秦王妃!秦王、秦王妃千岁,千岁,千千岁!”每到一家,百姓都会跪下来磕头,喊出这样一句。

看着百姓那一张张带泪的笑脸,李世民想,还是他的娘子想得长远。得中原者得天下,若他得了中原百姓的心,那天下不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了吗?

李世民越想越高兴,给百姓送粮也就更起劲了。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了一处没有门牌的府邸。这样的高门大院,怎么会没有门牌?李世民想。

遇到这样的人家,他们本是不需要停下的,这样的家庭不会缺少粮食。不过,就在李世民骑马已走过这座府邸时,他突然勒马停下,回转头看着那大门,喃喃道:“怎么这么熟悉?难道是她家吗?”

见李世民停下,随从和长孙氏的轿子也停了下来。

“这是不是韦府?”李世民问回到他身边的随从。

“回大王,是韦府!”随从说。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位小姐的模样:面若银盘,身形高而瘦,很少笑,一笑便像明媚的阳光般让人温暖。

李世民想起的那位小姐叫韦珪,原是京兆韦氏长房之女,嫁给了隋代大将军李家,她的夫君本是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不过,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将军李家,却在公元613年出了事。

公元613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结果失败,李子雄和儿子李珉一同被抓,砍了头。韦珪这个高门淑媛,因夫家谋反,也就成了罪官家属。虽然娘家动用关系,免除了她和她女儿的死罪,但却也在当年被充入宫里做了宫婢。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李渊在大赦天下之时,韦珪理所当然地被第一批释放,回了韦家。

经历了王世充的谋反称帝,又经历了李世民的围困洛阳,韦家索性将门头上的韦府两字取掉,以免又受到什么牵连,惹出什么祸端。在王世充和李世民争夺洛阳时,韦家整日缩在府里,七八个月出不了门,虽是大户人家,不会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落个饥饿致死,却也熬得辛苦。

洛阳归唐后,就在他们犹豫要不要去拜见秦王时,李世民和长孙氏来到了他们的府邸门口。

“这家好像是旧识,我们进去看看吧!”李世民说着,下马与长孙氏一起向韦府走去。

(17)

韦府的门房老头打开门,看到门口站着几个手拿刀剑的人,吓得脸色煞白,连退几步。

“老人家,不要怕!快去通报!”李世民的随从对门房老头说,“我们秦王和秦王妃来了,看你们家老爷来了!”

门房老头嘴唇哆嗦着,在看了看一脸微笑的李世民和秦王妃后,先是扑通一声跪下,连呼几声秦王、秦王妃,接着跌跌撞撞地跑去通报。

韦家人如何经过一番手忙脚乱,如何来迎接秦王和秦王妃,不用说,肯定是恍恍惚惚,心惊胆战,欣喜若狂,战战兢兢……总之,直到把秦王、秦王妃迎进府里坐下后,这才从恍惚中清醒过来。只是,依然兴奋和紧张到不能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