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20/21页)
“那我陪你骑马去吧!”他说。
李世民摇头道:“不用了!这段时间你也累了,好好休息吧!我和他们去就行!这次谁也不带,也不骑马,走着去!”
既然要学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就该让房玄龄看到他的诚意。李世民说完便对颜师古和于志宁笑了笑。
“怎么样?两位先生?走着去行吗?”
颜师古和于志宁能说什么呢?堂堂大都督都不怕辛苦,走路去,难道他们还会嫌累吗?不过,身形有些胖的于志宁,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后,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落在了他们后面。
李世民走这么一段路倒显得很轻松,那颜师古虽然也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也能跟上李世民的速度。终于,他们来到了茅草屋前,只见木门大开。颜师古在门外叫了几声,不见回应便进了屋。
“没人!”颜师古朝屋里扫了眼后,回头对李世民说。
李世民刚要说,“那我们在外面等等吧”,却听身后一个声音道:“没人你们是谁?”
李世民回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肩扛锄头,身穿粗衣草鞋的“农人”:一张方方正正的大脸,长眉高鼻,留有短须。
李世民惊讶于他的悄无声息。此人什么时候来到他们身后的,他竟然毫不知情。于是也便带着好奇,上下打量起“农人”来。李世民打量“农人”时,“农人”也在上下打量他,四目相对,两个人同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是难得的默契,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有的默契。李世民从“农人”那不大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智慧;“农人”从李世民那双剑眉下,看到的是神采和坚毅。
“乡农房玄龄拜见大都督!”农人将锄头放在一边,跪地便拜。
“使不得使不得!快快起来!快快起来!”李世民急忙上前扶住房玄龄。
“乔松兄!别来无恙啊!”颜师古也认出了房玄龄。
房玄龄定睛一看,认出颜师古。
“别来无恙!别来无恙!师古兄,我们十多年没见了吧!”房玄龄说。
颜师古和房玄龄又是一番拱手问候。随后,三个人进小屋小坐,不一会儿,于志宁也一摇三拐地走了进来……
在那间小茅屋,四个人一番寒暄,越聊越投机,特别是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刚刚认识的人,聊起来却如认识了很多年般,颇有些相见恨晚。
“乔松兄是怎么认出我的?”李世民问出了他一直想问的话。
房玄龄的小眼熠熠生辉,笑着说:“大都督,鄙人虽然在此隐居,却并没有不闻天下事。如今,天下豪杰四起,可除了唐公,无人能长久。唐公此次直驱长安,已是高招,而之所以能挥师长安,顺利收复三原、泾阳,又何曾不是大都督您的功劳?何况,您十六岁便在雁门用计单骑救主;十八岁时,又带轻骑将被起义军历山飞围困的父亲救了出来;十九岁,您劝父起兵,结识天下有志之识……敢问天下几人能做到这些?天下几人又不识大都督呢?”
李世民和颜师古、宇志宁同时睁大了眼睛,他们没想到,住在偏远山谷的房玄龄,竟然对世事了如指掌,对李世民和李渊的事更是有如亲临般。
“玄龄一直以来,等的就是明主啊!大都督如不嫌弃,玄龄愿跟随鞍镫!”房玄龄说着话,又要下拜,李世民又是急忙将他扶起。
“乔松兄啊!我对您可是佩服之至啊!今日前来,就是想请乔松兄出山的!只是,现在也没其他空闲职位,不知乔松兄做记室参军如何?”
李世民刚一说完,房玄龄又要下拜,李世民制止他后又说:“这职位虽然有些委屈乔松兄,可这都是暂时的。”
“只要能随大都督鞍镫,什么职位又有什么关系呢?”房玄龄说。
“好!那从今往后,我们在一起时就不要有这么多的礼节了。对了,乔松兄,以后叫我二郎吧!不要叫什么大都督、元帅的,听着别扭!还是叫我二郎我听着舒服,亲切!”
房玄龄看了看颜师古和宇志宁,两个人对他含笑点头。房玄龄笑了,笑得很大声。对“千里马”而言,没有什么比遇到伯乐更高兴的了吧。
那时候的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的拜访,真的犹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那房玄龄真就成了他的谋臣、良相,成了他获得天下,当得民君的一代贤臣。而那房玄龄呢,在听到李世民十六岁解隋炀帝雁门山之困的事时,便想着结识他,追随他,效命于他了……这就是所谓的英雄识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