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苦难辉煌(第17/19页)

 

红军的意图却既不是东进,也不是北返。

 

4月7日,中革军委致电林聂彭杨董李:“我野战军决以遭遇敌人佯攻贵阳、龙里姿势,从贵阳、龙里中间向南急进,以便迅速占领定番。”

 

红军要南下。

 

8日起,乘敌全部精力用于防止红军东进之机,红军主力以日行60公里的速度迅速南进。4月9日,红军主力穿过贵阳、龙里间20公里地段的湘黔公路,在蒋介石的眼皮之下飘逸而去。

 

红军以为蒋介石仍在贵阳。其实他在7日下午已秘密飞往昆明躲避。待10日贵阳解除戒严后,他才飞回来督战,令吴奇伟纵队和孙渡纵队立即转入尾追。

 

这是红军又开始选择落脚点的紧张阶段。从江西出发就开始了对西征目标的选择,至今还未完成。

 

博古、李德选定的湘西,被湘江之战的沉重损失否定了。

 

黎平会议指出的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

 

遵义会议又提出了川西北,赤化四川,土城战役失利后被放弃。

 

一渡赤水扎西会议后提出云贵川边,因川军、滇军夹击也放弃。

 

二渡赤水后提出赤化贵州,首先是黔北。鲁班场战斗失利后放弃。

 

四渡赤水后,眼光放在了黔西南。又因滇军先到而不可得。

 

红军在不断地选择,又因现实不断地放弃。

 

但仍要选择,必须选择。红军自建立始,生存、战斗与发展,全赖根据地。

 

当时领导人急切的心情,紧迫的思绪,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

 

此期间,一、三军团领导人发挥了重大作用。

 

黔西南无法获得后,三军团领导人彭德怀、杨尚昆最先提出入滇作战。

 

4月13日,彭德怀、杨尚昆就中央红军的行动向朱德并中革军委提出建议:迅速西渡北盘江,袭取平彝、盘县,在滇黔边与敌第三纵队作战。

 

电文说:平彝、盘县为黔滇咽喉,四向均可出击,使敌封锁困难。蒋介石迫我南走桂境,利用追剿机会解决西南,我军渡过北盘江后,其企图即告失败。目前,只有争取到时间,才能有空间。我军往西,甚至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使我机动区域更大,则更能多得时间和空间,争取群众,巩固和扩大红军,在黔边打开局面。

 

此电的关键,在“甚至入滇”四字。

 

彭、杨用十分谨慎的话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建议。

 

入滇,对中共中央领导人来说,心情是沉重的。从江西出发那天起,红军一直在极力避免被敌人压向经济落后、消息闭塞、少数民族聚居的边陲。预定去湘西不可实现,便提出川西北。川西北不可行,又是川、滇、黔。虽然此时开始提到云南,但中心一直是黔北。从1月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到3月31日南渡乌江的四渡赤水作战期间,在敌人重兵夹击之中,中央红军徘徊于黔北川南70天不去,一直争取创建川、滇、黔新根据地,就是以免被压向更偏更远的地区。

 

两个月来,种种计划都未实现。即使是黔北,离中国的心脏地带也已经远了。若再入滇,下一步目标是哪里?如何东返?

 

所以中共中央内部一直存在不愿入滇的情绪,是毫不奇怪的。红军提过“川、滇、黔”,却无人提出入滇作战。这次彭、杨首次提出入滇,也只有用“甚至入滇”、“在黔边打开局面”等这些十分谨慎字眼。

 

但问题毕竟提出了。只要提出,就需要些勇气。

 

真理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更多的时候,它可能只是黑夜中一道电闪,甚至是遥远的前方一缕若明若暗的微光。

 

发现真理,需要智慧。跟随真理,则需要勇气。

 

事实很明白,只有入滇,才能获取更大的机动。

 

但承认事实也是需要勇气的。

 

三军团彭、杨的建议,对于红军摆脱敌人重兵包围、迅速西渡北盘江入滇作战以争取更大机动,特别是对后来实现北渡金沙江的战略意图,有着重要意义。

 

但所有意义,都是执行后才能显现的。执行之前,一切仍然扑朔迷离。

 

毛泽东再次迅速接受彭、杨建议。16日,中革军委命令中央红军在17日完成北盘江架设浮桥任务,并开始分左、右两路纵队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