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苦难辉煌(第16/19页)

 

中央红军不论是“老三人团”还是“新三人团”,对这些情况基本不清楚。长征前中共上海局被破坏,红军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军领导人的战略视野。主要领导人对蒋介石的整体战略意图和西南军阀各自的算盘均不甚了解,于是便连续出现决策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后来红二、六军团长征,仍然还想在黔西、大定、毕节建立川滇黔边根据地,最后不能保住,原因也正在此。

 

虽然战略目标未能实现,但四渡赤水作战的光辉地位永存。

 

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又回到了红军当中。

 

毛泽东说,四渡赤水作战是他一生中得意之笔。

 

得意在哪里?不在神机妙算,也没有神机妙算。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对决策作出修订,方能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战略决策的变化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决策变化的灵活与快速,令我们今天叹为观止。所有变化的目的都是一个,为了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在红军中领导地位的恢复,由四渡赤水完成。

 

每一次都是一路硝烟一路战火一路鲜血一路牺牲走过来的。红军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的努力奋斗中,熔炼出了最顽强不息与最光彩夺目的生命力。

 

纵观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毛周朱统帅下林聂彭杨董李罗何邓蔡率领的这支军队,任何力量也难以将其消灭。

 

它是不死鸟。

 

是火中凤凰。

 

五、入滇,危局中的大智大勇

 

南渡乌江的红军将指向哪里?

 

4月1日至10日,是蒋介石最难受的10天。

 

他在贵阳同陈诚、薛岳、何成濬等人商谈,判断红军有两个走向:南进袭击贵阳;或东进与湘西红军会师。两者之中,后者可能性为大。但两者都威胁贵阳的安全,应以确保贵阳为当务之急。

 

此时红军一部兵力佯攻息烽,并在沿途张贴“拿下贵阳,活捉蒋介石”的标语,前锋直逼贵阳。贵阳附近只有郭思演第九十九师的4个团兵力,大部担任外围守备,城防兵力包括宪兵在内不足两个团。蒋介石令各部队对红军衔尾急追,另特急调驻防大定的滇军孙渡纵队火速增援贵阳。

 

薛岳用电报和电话传达蒋介石的命令,声嘶力竭。

 

4月4日,湘军李韫珩电告,该部在息烽县黑神庙与红军遭遇,红军先头已过息烽,红军前锋距贵阳仅百余里。

 

贵阳城陷入极度紧张之中。

 

幕僚们判断,红军在重兵尾追下顿兵攻坚可能性不大。且即使强攻贵阳,只要坚守一天,援军即可赶到。但这些判断安不了蒋介石的心。他现在想力保的不是贵阳城、而是飞机场了。

 

4月5日夜,郊外响起枪声,谣传飞机场被红军占领,贵阳全城人心惶惶。滇军孙渡纵队赶上来后,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孙纵第七旅旅长龚顺璧,要他抽兵保卫飞机场。龚顺璧听不懂蒋的浙江话,老是反问,蒋介石大发其火,几乎摔掉话筒。

 

性命攸关之时,蒋介石从来非常认真。他早作好了多种准备。仅“走”的工具就备有飞机、轿子和马匹。同时劝说各国教士及外国人,退出贵阳到安顺暂避。

 

滇军孙渡纵队在救援蒋介石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行军能力。大定距贵阳四百多里,普通行程需7天,孙渡硬是以3天3夜急行军赶到。蒋特电龙云:“滇军忠勇诚朴,足为军人模范。”

 

就因为蒋介石的嘉奖和犒赏,孙渡又见疑于龙云,以为他被蒋介石挖过去,几乎为此丢掉指挥职务。

 

矛盾错综复杂,情况也一片混乱。

 

正当贵阳城内张皇失措之际,红军主力于4月3日出其不意地改为东进。

 

4月4日,蒋介石以飞机侦察发现红军在清水江上架设的浮桥。

 

4月5日,红军以少数兵力东渡清水江。

 

蒋介石又判断红军要向东与贺龙、萧克会合,急令湘军3个师及桂军一个师立即堵截;令吴奇伟纵队和刚刚赶到贵阳的孙渡纵队与五十三师分3路向东追击,防止红军北渡乌江返回黔北,围歼红军于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