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8/16页)
到1867年在曾、李推荐下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时,他与容闳已经是老朋友了。正是根据容闳的建议,一所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馆在江南制造局内建立了起来,他还详细地和丁日昌讨论了派遣中国幼童赴美国接受西方教育的想法。[66]由于丁日昌的斡旋,容闳的这一计划引起了曾、李的关注。在他们的赞助下,1871年这一计划被皇帝批准,第一批学生于1872年夏扬帆赴美(见上,第三章)。[67]在这批学生中有唐景星的儿子唐国安和侄子唐绍仪,他们之被选中,是由于唐景星与容闳是老朋友的缘故。[68]
这批学生留美之时,唐景星辞去了他在怡和洋行的职务,加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当了轮船招商局的总办,从1873年到1884年,担任这一职务共11年。认识唐景星的西方人都很钦佩他的管理能力和他的忠诚正直,赞赏他的“进步”思想,并希望看到中国采纳西方文明。而另一方面,当1877年李鸿章考虑派他为驻美公使时,却说他的中学根底不深。[69]谈到他和李鸿章的关系,唐景星说:“总督是前面拉车的人,而我则是后面推车的人。”[70]
到1870年代中期,那些或通过为外国人充当买办、或曾留学国外、或由于在通商口岸与西方人有交往而受到锻炼并对西方事物产生了兴趣因而成为“外来势力”成员的那些中国人,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领导这个时代。相反,他们不得不依靠和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这些身居高位、热心自强的人的私人关系来贯彻他们的思想主张。他们可以在后面推车,但是领导权却掌握在正途出身的人手中。儒家的非专业性依然是人们所向往的,即使是自强活动家如李鸿章也只是借用各种专业人才来充实他们的幕府,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不过,大堤已经出现裂缝,受过西方教育、影响的各种专业人才与读四书五经出身的非专业人员之间的冲突已经模糊地显露出来,这一冲突将挽救幕府制度于危亡,并将导致前一种势力在20世纪取得胜利。然而,专门知识,不论是关于内政的还是关于洋务外交的,暂时还是为儒家目的服务的。
第二种势力“传统势力”的根柢,可追溯到1853年,是年上谕令李鸿章由北京回安徽镇压太平军。这道上谕还令监察御史袁甲三与他一道共同协助吕贤基(见第五章)。是年晚些时候,亦已回安徽镇压太平军的李鸿章之父李文安在袁甲三幕府中供职数月,招募“乡勇”镇压正在兴起的捻军。[71]1853年的这些事件是安徽李家与河南袁家长期亲密关系的肇始。大约在1863年袁甲三去世三年之后,曾随他征战疆场,后来成为著名军事将领的他的一个侄儿袁保庆因无子嗣,领养了他大哥袁保中的四子,这个成为一个著名文武世家的嗣子的六七岁男孩,就是袁世凯。[72]和李鸿章一样,袁甲三本也是以文人开始其宦海生涯的,但时势却使他成为一个军事将领,也正是通过军界,袁世凯将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
袁世凯尽管参加了几次科考,但是从未榜上有名。然而,他很会用兵,1880年捐得第一个头衔后,投入山东吴长庆军中,吴长庆是淮军旧将,也是袁世凯养父的老友。1873年袁世凯的养父死于南京,吴长庆和刘铭传负责办理了丧事,14岁的袁世凯则护送灵柩返里葬于祖坟。[73]袁世凯投奔吴长庆时只有21岁,但是他并没有做一个普通士兵,吴长庆令他在张謇指导下继续攻读学业。张謇当时也在吴长庆幕中,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之一。在张謇指导下,袁世凯学习赋诗作文,但是他的军事才具远远胜过他的文学才能,因而根据张謇的推荐,吴长庆让他训练自己的军队。张謇还告知他要放弃任何作文官的希望。[74]
1882年,袁世凯第一次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是年,署直隶总督张树声(时李鸿章正在籍丁母忧)令吴长庆率兵三千赴朝鲜平叛。张树声是在薛福成的建议下命吴长庆出兵朝鲜的。陪吴长庆同行的有安徽同乡、李鸿章的水师提督丁汝昌和负责外交事务的马建忠。作为吴长庆幕府成员,袁世凯亦随同前往。由于他在平叛中执行军事任务迅捷有效,引起李鸿章的注意,叙功奏奖记名同知。[75]当朝鲜国王打算采用新法训练一支500人的特种部队时,李鸿章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袁世凯。这样,袁世凯便留在朝鲜练兵,向朝鲜国王和王后大献殷勤,并总管中国驻朝军队。[76]1884年,日本一手策划了甲申事变(在汉城),袁世凯迅速行动,将其平息于发动之初。在这场战事中,袁世凯结识了唐绍仪,唐当时正负责守卫朝鲜海关总税务司穆麟德(P.G.von Mollendorff)的官邸。这一相遇导致了日后二人间亲密、长久的友谊。[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