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丞相的反叛(第5/12页)

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又是楚国的公子,具有秦楚两国王室贵戚的双重背景,他不但在秦国政权有相当的权势,他对楚国的政局和楚国的军民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韩王安被处死、郢陈地区动荡不安的时候,秦王嬴政做出了让昌平君前往的决定,命令他出京到郢陈镇守,一方面主持处理新郑之乱和韩王安之死的后事,一方面安抚郢陈地区不安易动的楚国人。

上述的解读,主要是根据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的研究做出来的。田余庆先生的这个看法,从秦王嬴政积极处置新郑之乱事件和安抚郢陈地区的楚国人的角度着眼,有相当的合理性。不过,田余庆先生得出上述看法的时候,昌平君的前半生尚不清楚。在昌平君的前半生有了眉目的今天,我感到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

前面已经谈道,身为丞相的昌平君出京到郢陈一事,本身具有被免相贬斥的消极意义。牌4中说他来到郢陈□山时,有敢死之士跟随。对这些敢死之士的身份,可以有两种解释。如果解释跟随的“随(属)”是依附跟随,他们就是昌平君带来的亲近随从;如果解释跟随的“随(属)”是受命跟随,他们就是受秦王之命监视昌平君的人。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表明昌平君出京到郢陈来,在安抚楚国旧民的表面理由之外,可能还有更为深沉的背景,可能还有更为重大的原因隐藏在事件的背后。

那么,这个更为深沉的背景,这个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继续追踪调查。

5. 一箭双雕

为了破解这个谜语,我打出一张新的牌来,这张牌,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另一条纪事:

牌6.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大将王翦因病免职,告老还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这件事情,如何解读这张牌呢?

前面已经谈道,新郑之乱、韩王安之死、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三件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一年,这三件事情,环环关联。大将王翦称病告老还乡,也发生在这一年。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这件事情,会不会也是在关联的环节上呢?不妨来追查一下。

关于这件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过于简单,《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详细的叙述。事情的大要如下:

王翦,内史频阳(今陕西富平)人,与白起齐名的秦军名将。秦王政时代,王翦多次出任秦军大将,统领秦军征讨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王翦一家三代为将,儿子王贲、孙子王离先后也都成为秦军的名将,名重天下。老将王翦,可谓是秦国军界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

秦王政二十年,燕国太子姬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事情失败,嬴政命令秦军进攻燕国,大破燕军,统领秦军的大将,就是王翦。王翦主持的这次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秦军攻克了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

在这场战争中,王翦的部下,少年将军李信作战勇敢,在众多秦军将领中脱颖而出。李信领军深入穷追,击杀燕国太子姬丹,将姬丹的首级呈送秦王嬴政。姬丹是策划荆轲行刺的主谋,是嬴政志在必得的仇敌,李信的功绩,大得嬴政的赏识。

进攻燕国的军事行动结束以后,秦军班师回国,一边休整,一边开始筹划新的军事计划。当时,韩国已经被攻灭,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已经被攻占。如今,燕国首都也被攻占,秦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锁定在楚国。这个时候,围绕着进攻楚国的军事计划,秦国朝廷出现了意见分歧。

秦王嬴政以为,已经衰弱的楚国不堪一击,可以速战轻取。嬴政做出这个判断,自有他的根据。原来,就在王翦统领秦军主力进攻燕国的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统领另外一支秦军,对楚国作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胜利而归,似乎显示了灭楚并不困难。

在朝廷会议上,秦王嬴政意气风发,与诸位大臣将军们开怀纵论,意欲一举灭楚统一天下。嬴政特意问李信说:“寡人准备攻取楚国,以李将军度量,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李信年轻气盛,正在凯旋的风头上,当即表示:“只要二十万。”嬴政又问王翦:“王将军您看呢?”王翦慎重考虑后,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