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第16/21页)

但是,决战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三月初二清晨,吴革因昨夜与参议们商量大事过晚了,尚高卧未醒。忽然崔彦、崔广等数十名战士,都在罩袍内裹了软甲,排闼直入吴革的卧室。

“吴统制你兀自高卧,”性急的崔彦大声把吴革吵醒,“不知昨夜金人已有文字来,限三日内立张贼,不立则全城生灵尽行杀戮。”

在隔室睡觉的参谋太学生雷观、徐伟、吴铢、左时等也被惊醒了,他们马上把主管同文馆赈济事项的邢倞、何宏,主管启圣院、五岳观的高士謩、赵子昉都找来,大家商量(赵子昉是宗室疏属,也因受到赈济所庇护,未受逮捕)。崔彦慷慨发言:“禁军弟兄数百人,昨夜闻得张贼将于初六登基,愤不欲生,相约誓死。有数名将佐回家去手刃了妻孥血属,已随来愿从统制起事。只今天就要起兵去杀了张贼三狗等,以泄神人之怒。他们一时一刻也待不住了。”

这几句话胜过一篇誓师文,大家激动,一致决议:“事急矣!宜速起兵,缓则事泄,恐有不测之祸。”

作为盟主的吴革要检阅一下力量,冷静地发问:“禁军中愿起事的有多少人?”

“禁军官兵四百余人,都是能征惯战的,俺全数带来,现在馆内侧房中暂驻。”

吴革点头嘉许,吩咐何老爹先去造饭,让他们吃饱了,休息一会儿再说。这里他又问:现在同文馆内住宿平日训练有素的效死使臣、西军劲旅、咄唶可集率之出战的有多少人?

负责练兵的崔广回答:“可用之士不下五千人,其中曾为将领军佐的有七十余人。调兵令下,数刻内即可征集。”

“可用之百姓有若干人?”

“百姓十余万敌忾同仇,唯统制之马首是瞻。”最近派下专司其事的参谋左时回答,他虽是个太学生,却富胆略,“兵器尽有,唯习武事者不多,临战恐不得大用耳。”

“百姓不习武事,临战反多掣肘,不要他们随去也罢。”另一个太学生吴铢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议,但立刻遭到大家的反对。

“百姓忠义,岂可舍弃?我起事杀了张贼后,携带百姓,突城而出,到了京西各州金人薄弱之处,再作计较。”

“战士不少,士气可用,百姓不可弃。”吴革点头赞成邢太医的意见,简单概括了三句话,然后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今日之事以杀张邦昌为第一要着,诸君可知张贼现在何处?”

崔彦没头没脑地回答:“张贼昨日张盖入南薰门,招摇过市,不少人都亲眼看见,想已回龙津桥私寓居住。”

“非也!”吴革了如指掌地回答,“张贼胆小如鼠,昨日在金兵百名护卫下入城,傍晚金兵撤回时,他又改穿便服,混在金兵中,悄悄回青城去了。岂可得而诛之?”

杀张邦昌是他们举义的目标,但张邦昌人在何处尚不清楚,起事怎得有成?行此大事单靠热血沸腾是不够的,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吴革作为他们的盟主,这时起了头脑的作用。他提出了考虑多时的方案:“吴莫三狗乃今日之五蠹,吴幵、莫俦往来金营、行踪难期。三贼及萧庆曹郭等都在城内,杀之一夫之力耳。但金贼狡猾,张贼至今尚住青城,金军严加保护。以我之力,制范琼有余,敌金兵不足。不如定于三月初六张贼进城登基之时,趁乱中起事,那时纵有数千金兵护送,我一鼓作气,杀败了他,擒张贼正法,诸君以为如何?”

东京城陷以来,吴革无日无时不在考虑举义的问题,他不怕死,但一定要死得其所,死得有补于国家生民,才肯下此决心。城陷之初,蒋宣、李福仓促发动邀驾之举,举事不成,反而破坏了他预定的突城计划。渊圣第二次蒙尘时,他去见张叔夜、孙傅,也曾提出具体的起事计划,可惜张、孙未能实行。第三次是皇后、太子出城,孙傅问计于他,他提出以假太子换真太子突围而出的建议。又因孙傅巽懦,临事而惧,他事先的布置未能奏效,徒然损失了李宝等得力助手十余人。

三次计划失败,并未使他心灰意懒,但他内心是极度痛苦的。他白天在赈济所综理百务,镇静如恒,却椎心扼腕,夜夜泣血饮恨。只有最亲密的同僚雷观、丁特起、李师师、何宏、邢倞等才深刻地了解他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