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7/15页)

宇文阁学就是目前在童贯幕府中红得发紫的宇文虚中。说要与他商量一下,再作决定,还是缓兵之计。“急脉缓受”原是老官僚们对人处世的不二法门,将来事只好将来再说,童贯现在又大模大样地模仿官家的口气,想把马扩“稳住了”再说。却不知道随着形势的剧变,官家本人的口头禅也已有了相应的改变,如今不再是万事可以商量的“却又理会”,而是词气峻急的“休休”,这说明童贯的政治敏感性已大大落后于瞬息万变的局势了。

5

老官僚看重老关系,他们所谓的老关系,就是放出去的交情一定要收回来。童贯对于曾经从他手里得到过好处的那些旧部旧属是存在着不少幻想的。

譬如刘鞈,多年追随他,最后由于他的力荐,出任真定府的安抚使,没有童贯就没有刘鞈。刘鞈的那笔本钱——由他的亲信李质和王渊统带的新军,在童贯的心目中无非是一笔暂时置诸外府的财产,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可以收回来直接动用,刘鞈绝不可能有什么推却、刁难之处。这自然是童贯一厢情愿的想法。

再如郭药师,童贯对他恩如父子,如今儿子长大了,有些事情对老子不大买账,那也还在情理之中。蔡京的亲儿子蔡攸还不买老子的账哩,害得老子只好公然对儿子称“公”,何况他与郭药师的父子关系还是“干”的!他认为与蔡攸比较起来,郭药师要算得是有良心的。他们之间如果有什么误会,只消他入燕一行,对儿子犒赏一笔,抚慰一番,一切误会都会烟消云散,儿子会很容易就老子之范。这也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就是根据这种想法,他与几个主要幕僚商量决定了冒险入燕一举。

过去童贯手下的一些主要幕僚——所谓“立里客”,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已经变动得很多。幕僚的进退往往反映出府主的荣枯,在这一年多中,童贯被撵去职,然后又东山再起,这一下一上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幕僚们的去留。最明显的例子是老资格的李宗振,他油水已经捞足,趁童贯下台之机,宣告与恩主同进退,告老回京师纳福。童贯再起,叫他出来,他兀自推三阻四,借口足疾未愈,还需疗养,不肯离京。看来是只愿共退而不愿共进的了。刘鞈飞黄腾达,在童贯离任前已出任真定安抚使,由于他治军治民都有一套办法,这位子坐得很稳,隐然成为朝廷的方面大员。赵良嗣与马扩一样,留在京师备官家咨询,不过赎回燕京城的外交谈判办理得不善,现在后果不断暴露出来,连带他的声名也有些黯然失色。王麟拍上了谭稹的马屁,由谭稹保举他为洺州知州,好不风光。不意童贯复任,他唯恐童贯要找他的岔子,吓得心惊肉跳,后来有人授意他写上悔过书,外加一笔加倍的报效。童贯不念旧恶,受纳了礼物,退回书子,才叫他放下心来,如今仍在洺州任上。最倒霉不过的是他的老搭档贾评。贾评先在袭燕之役做了俘虏,差一点成为萧干的刀下之鬼,后来钻入郭药师幕府,主管常胜军的钱粮,照样招摇撞骗,作福作威。郭药师想拿他开刀,抓住一个贪污的把柄,再度投进燕山府的大狱。罪证凿凿,他百喙莫辩,已被问成死罪,看来是死多活少了。

现在童贯的幕府中,第一号红人是徽猷阁学士宇文虚中。童贯凡事都要与他商量,听他的主见。宇文虚中同意马扩的建议,对郭药师不能采用鲁莽的做法,要抚之以恩。不过对童贯的入燕之议,却有些惴惴然,唯恐郭药师翻脸不认人,进得去,回不来。

这一次是童贯自己拿下的主张,除了父子关系以外,他还有很有把握的一条,是给郭药师送去一笔重礼。吃了别人的口软,拿了别人的手短,郭药师要是接受了这笔重礼,感激涕零之不暇,怎怕他还会翻面无情?

童贯在京师时就有一个雅号,叫作“两脚赦书”,意思是他所到之处,总要给人们一点恩惠,有时是小恩小惠,有时是大恩大惠,要看接受对象的不同身份和不同的利用价值。横竖是慷公家之慨,不用掏自己的腰包,既显示了自己的阔绰,又做了人情,何乐而不为?这一次他手里有了李邦彦拨给他的二十万两匹银绢,原是李邦彦晋位首辅酬谢他的礼物,他全部拿出来专作犒师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