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4/15页)

这些人由于得不到宋朝的重视,战功和治军能力又相形见绌,为寻找自己的出路,开始与残辽降金的官员接触起来,并且通过他们的关系,也与金朝的贵酋们搭上关系。“关系”真是一条奇怪的纽带,任何时期都有这门高深精微、妙不可言的“关系学”。张令徽、刘舜仁等人以“怨军”起家,本来与金朝的贵酋们有着父兄家属不共戴天的怨仇,现在为了寻找自己的出路,竟然不惜通过过去的主人去跟过去的仇敌搭上关系,化敌为友,握手言欢,以出卖新的主人。机灵非常的刘彦宗看到有隙可钻,就竭力拉拢,双方打得火热。已经很懂得施展政治攻势的斡离不也十分重视这着棋子,他不惜放下架子,假以辞色,让刘彦宗用他的名义与他们通信,只等时机一到,就要让他们产生意料不到的功效。

所有他们这些活动,郭药师完全知道,他采取眼开眼闭、听之任之的态度,既不予以鼓励,也不加以限制。这种态度,被他们认为是主帅的默许,而郭药师的心里也正要他们这样认为。

常胜军中还有以甄五臣、赵鹤寿、赵松寿等亲宋的将领为领袖的亲宋派。比较起前一派人,他们在军队中的资格要浅一点,与郭药师本人的渊源也没有那么密切,但他们是实力派,过去在关外转战抗金打过几个硬仗的是他们,俘获萧余庆、强迫郭药师下决心反正降宋的也是他们。袭燕之役,他们所部受到很大的损失,甄五臣本人及所属的两个彪官都在激战中阵亡。现在这派人就以赵鹤寿、赵松寿兄弟为中流砥柱。辽朝的长期统治没有把这些汉儿“同化”过去,他们始终不忘记自己是汉人的子孙。入宋以后,踊跃从事,主观上更希望为母体多立点功劳。就是依靠他们的力战,峰山一役才能转败为功。后来又在边线上做了不少巩固边防的工作,对金人的挑衅,也敢于还击,几次打退金人的侵入。军队毕竟是一个讲究实力的团体,不管张、刘之徒施行了多少阴谋诡计,暗中做了多少手脚,在部队中的威信却远远比不上赵氏兄弟。中层军官,如非张、刘的亲信或有多年统属关系的,都愿意受赵鹤寿的统辖,争取立功的机会,而不愿跟随张、刘苟容自安。这种情绪,在士兵之间,就更加普遍了。

赵氏兄弟这派人的势力受到北宋朝廷的注目。在朝廷中有些官员的心目中,特别在官家的心目中,认为郭药师和常胜军是可以依靠的力量,主要就是根据他们这一派人的行动来判断的。但在郭药师的内心中,并不喜欢这派人,认为他们并不忠于他个人,也并非唯他之马首是瞻,然而又不得不依赖他们,把他们看成为一笔与北宋政府,将来也可能与金朝政府讨价还价的重要本钱。

截至目前,郭药师对这两派人都需要利用,既要让金朝方面感到有希望把他拉过去,留一条后路,又要让宣和君臣认为他忠诚可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暂时,他依违于两派之间,对他们之间露骨的斗争,没有明确地表过态,让两派人都认为自己是主帅的心腹,主帅仅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与对方敷衍一下,这种复杂的处境,他们倒是谅解的。只有让两派人都这样想,他才能高踞在两派之上,施展手腕,让两派都为他所用,这才是郭药师作为一个部队首脑的妙用,这样才对自己最为有利。

显然,郭药师对未来局势的发展,已经做出几种可能的估计,但现在就要下结论,还嫌为时过早,他还要观望观望,再行定计。目前他最感兴趣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军额,增强实力。他懂得归根结底,他未来的命运仍要决定于手中掌握的实力,而不是决定于玩弄政治阴谋。他派了自己真正的心腹到部队去,对新军实施严格认真的训练,在思想方面,做到了让他们只知道有郭太尉而不知道有王少保(王安中)、蔡太学(蔡靖)前后两任安抚使,更不知道在安抚使上面还有谭太尉、童枢密前后两任宣抚使,让士兵只知道有同知府(当时郭药师的正式差使是同知燕山府事)而不知道在同知府上面还有个朝廷。做到了这一步,他才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让两派在斗争中保持均势,自己才能从中取利。可是随着金军南侵之势日益露骨,这种均势已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最近前线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件,就说明了这种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