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The Memory of the Offense 罪之记忆(第5/5页)

阿尔贝托没有回来。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勇气将我那痛苦的事实与他们自我安慰的“真相”对立起来——阿尔贝特的家人们互相帮助着为自己构建出的“真相”。

接下来是一则道歉。本书是记忆的结集,而且,年代久远的记忆。因此,本书信息来源难免有可疑之处,必须声明以预防疏漏错误。故声明:本书笔墨重于思辨,而非记忆;流连于事实状态(如当今之反思),而非编年史般的追溯记叙。此外,本书资料,或来自围绕大屠杀遇难者(或幸存者)主题而形成的重要文献,或来自大屠杀罪犯的合作,无论自愿或非自愿的,所以具有较强的证明力。且本书文献具有充分的一致性,稍有矛盾冲突之处,可忽略不计。至于我个人的记忆,还有一些尚未出版的轶事,有些我已经提到过,有些将在后面提到。所有事例都经过我的认真核对:尽管时间的流逝让这些记忆有些模糊,但它们都与历史背景非常吻合,而且看起来,我所说的记忆迁移并没有影响到我自己。


  1. [1] 阿尔伯特·施佩尔(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 1905. 3. 19—1981.9.1):原为德国著名建筑师,1942年任纳粹军备部长,大力发挥德国军备生产的巨大潜力,为德国战争机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战后因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被判处20年监禁。

  2. [2]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Otto Eichmann, 1906.3.19—1962.5.31):党卫军军官,犹太人大屠杀的主要组织者和负责人,被称为“死刑执行者”。1962年被以色列法庭判处死刑。

  3. [3] 鲁道夫·霍斯(Rudolf Franz Ferdinand Höss, 1900.10.25—1947.4.16):1922年加入纳粹,1934年加入党卫军。1940年至1943年期间任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1947年在华沙被绞死。

  4. [4] 威尔汉·博格(Wilhelm Friedrich Boger, 1906.12.19—1977.4.3):德国警察委员,集中营督察,因惊人的罪行而被称为“奥斯维辛之虎”,1965年被判处终生监禁,1977年死于德国狱中。

  5. [5] 奥斯维德·卡度克(Oswald Kaduk, 1906.8.26—1997.5.31):奥斯维辛集中营党卫军突击队长,被称为“奥斯维辛党卫军中最残忍、最蛮横的混蛋”,1954年被判处终生监禁。

  6. [6] 维希政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成立的傀儡政府。德国侵占巴黎后,法国政府于1940年7月1日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Vichy),故名。正式国号为法兰西国。统治大约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

  7. [7] 《快报》(L’ Express):法国著名的新闻周刊。

  8. [8] 比尔克瑙集中营:也叫比克瑙集中营,建于1940年,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被称为奥斯维辛二号营,拥有著名的毒气室,是纳粹最大的杀人工厂。

  9. [9] 阿里·阿贾(Ali Agca, 1958.1.9—):土耳其杀手,1981年5月13日执枪射伤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直到2010年1月18日出狱,共服刑29年。他一直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没有政治倾向的雇佣杀手,但众所周知,他是土耳其极端民族主义组织“灰狼”的成员。

  10. [10]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出生在印度的英国小说家、散文作家埃里克·亚瑟·布莱尔的笔名,著有《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等。此处指“第三帝国”如奥威尔笔下的《一九八四》,通过宣传手段,伪造事实,欺骗公众。

  11. [11] 乌哥里诺伯爵(Count Ugolino, 1220—1289):中世纪意大利贵族,海军司令。他多次在保皇党和教皇党之间摇摆,后连同全家人一起被投入监狱,监狱的钥匙被扔进河里,全家人在狱中被活活饿死。但丁在《神曲》中描写乌哥里诺伯爵因背叛而被投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