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西安事变(第4/6页)
包括铁腕人物杨虎城在内的其他叛军将领们则认为,现在对付蒋介石的唯一办法就是枪毙他,但少帅制止了他们的行为。
在北方200英里之外的延安,毛泽东在第一时间获悉了蒋介石被绑架的消息。在窑洞里举行的有300名同志参加的会议上,毛泽东说道:“自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的日子)以来,蒋介石欠下了累累血债,现在是时候跟他清算一下旧账了。一定要把蒋介石押到保安,让全国人民对他进行公审。”
大家一致同意派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去西安斡旋,不过他们首先要等待莫斯科发出的指示,此时的毛泽东还没有强大到凡事可以自主进行选择的程度。第二天,莫斯科的指示到了:他们除了妥协之外,没有其他选择。具体事宜由周恩来前去办理。斯大林坚持要建立统一战线,释放蒋介石,毛泽东的提议再次遭到否决。
在一封发往伦敦的外交函电中,英国驻东京大使馆大使克莱夫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日本人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
日本人采取观望态度,并且还有点儿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之情。他们觉得,世界各国的人现在肯定认识到,正如日本人早就看出来的那样,中国已经回天无力。
在一次会议上,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向日本大使保证讨伐西安的计划将如期进行。何应钦愤怒地命令宋子文不要干涉,但宋子文冷冷地告诉他,自己是一个普通公民,不是士兵。蒋夫人平息了这场争论,她许诺说,如果何应钦停止干涉,她就不跟子文去西安。
宋子文不敢再拖延,他立即登上了一架专机前往西安。
蒋介石从床上抬起头来,看到子文走进房间,惊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子文递给他一封美龄捎来的信。信上写道:“如果三天之后子文没有返回南京,我定会前往西安,与你生死与共。”委员长深受感动,老泪纵横。子文示意少帅和端纳离开了房间。
他俩私下谈了半个小时。
除了其他事情,蒋介石还告诉子文,抓他的人看了他的日记,明白了他最终的目标还是保卫中国免受日军侵略,便改变了对他的态度。随后他重复了端纳对他的警告,认为目前最大的威胁不是叛军,而是党内那些准备轰炸西安并准备把蒋介石一起炸死的亲日派。
当天晚上,子文带着少帅来到蒋介石的卧室,进行政治上的讨价还价。大家都认为时间紧迫,如果想圆满解决此事的话,那就应该趁着子文在这里的时候把一切都处理好,否则对他们来说一切可能就太晚了。
子文也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他的斡旋,南京各派系同意延迟三天开战。时间只有三天,子文的皮包里到底还装着什么能够向他妹夫施加压力的东西,这一点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不管怎样,他只用了24小时,而不是三天,便大功告成,蒋介石勉强同意了叛军提出的最重要的几条要求:重组国民政府,建立抗日联合战线,停止内战。蒋介石坚持说,只有他先获释,协议才能够生效。
无论子文是否参与了共谋绑架蒋介石的这场兵谏,他确实鼓励过少帅,让他“做点儿事情”。自1933年被蒋介石打了一耳光之后,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而这次兵谏带来的一切正是他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结果。此时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在蒋介石获释之前,还有很多复杂的事情需要处理。子文和端纳急速返回南京,带上蒋夫人和军统头子戴笠一起飞回西安。
他们抵达西安当晚的情景确实值得纪念,当时的场面被一位中国记者拍了一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永远保存了下来。随着牵引索发出的声响,一架“福克”三引擎飞机滑行着停在一片泥泞之中,几位疲惫不堪的乘客狼狈地走下飞机,一队头戴羊皮帽的东北军士兵举着火把迎接他们。为了抵御蒙古高原吹来的寒风,蒋夫人把耳朵给捂得严严实实。子文近几年发福不少,下巴和围巾连在一起,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他头上戴着一顶带耳朵的黑色熊皮帽,圆鼓鼓的脸上满是坑点,像一只皱皮的葡萄柚。跟在他身后的端纳头发花白、满面风霜,此时正神情忧郁地站立在冷风中。后面则是衣着整洁、一脸谨慎的戴笠,他面貌英俊,充满睿智,锐利的目光正扫视着周围的屋顶,似乎是在查看是否有像他一样的人物埋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