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财政乱局(第4/16页)
每当局势恶化到如此地步,蒋介石就会发现此时运用太极拳的原理非常有效。看到侵犯者用力冲过来,防守的人抽身闪到一边,让来犯者的身体失去平衡,跌倒在地。
与宋子文商谈之后,蒋介石在关键时刻进行了抉择。1931年12月15日,他辞去了所有职务,与美龄一起去了位于山中寺庙里的那个疗养胜地。南京国民政府出现了权力真空,孙科当选为新的行政院院长,陈友仁则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不过他们上台之后却发现,国库已经空了,军方也不肯合作。委员长虽然已经辞职,但军队仍在他的控制之中,孙科连一支枪也指挥不动。
宋子文请示了蒋介石之后,也辞去了财政部部长的职务,回到了上海。离开南京之前,子文很有远见地(显然也是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把财政部的文件档案全部带走了,并把国库也掏得一干二净。
大部分的省级政府也都听蒋介石一个人的,他们都不把收取的厘金和盐税上交给孙科政府。紧接着,浙江和江苏两省的军事指挥官强烈要求孙科给他们发放军饷。此时的新政府虽然刚刚掌权,却已处于破产状态,并且毫无实权。此时宋子文公开预言说,孙科政府三个月内就会倒台,这给了它致命一击。听了“上海华尔街”的奇才口中说出的这番话,上海那些神经兮兮的经纪人立刻把所有新的贷款项目和债券发行业务都锁到了保险箱里。
承受巨大压力的孙科宣布将暂停债券兑付6个月。第二天,也就是1932年1月13日,上海开始发生挤兑银行的现象。政府发放的有价债券遭到抛售,投资者们试图在债券市场和中国经济坍塌之前挽回一部分利润。以杜月笙为首的国内债券持有者协会的帮会成员们纷纷向南京国民政府发出抗议电报。几天之后,经过协商,青帮大佬们和张静江同意给政府提供一些贷款,孙科政府则答应恢复债券兑付。随后政府信守协定,重启债券市场,给投资者们兑付债券。但杜月笙和他的同党答应的贷款却没有兑现。
杜月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强迫得了的,因此孙科这一次必败无疑。新政府成立三周后,蒋介石与他的大舅哥宋子文及连襟孔祥熙商谈之后,同意返回南京。这一次子文担任了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晋升。
由于日本人入侵满洲里,上海这边依然是余怒未消。抵制日货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海日本人居住区内的许多小商贩面临破产的命运。1932年1月中旬,日本一个著名教派的5名僧人在上海街头遭到愤怒的中国人的袭击,一名僧人受伤,不治而亡。一群日本居民展开报复行动,冲突导致一名中国警察和一名日本居民死亡。1月18日,5名日本人在一座中国毛巾厂外遭到袭击。两天后,50名日本青年保护会的成员实施报复,他们手持尖刀和木棍来到毛巾厂,到处纵火焚烧,两名中国人在这场突发大火中身亡。
日本政府正式要求中国道歉,偿付医疗费,并保证取缔所有抗日组织。1月24日傍晚,日本海军驶进上海港。两天后,一直在等待答复的日本总领事向上海市市长发出最后通牒。同时,他还通知其他各国防卫部队的指挥官说,如果从市长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日本将于1月28日上午采取行动。上海市政委员会立刻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国际联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记录了后续发生的一系列情况:
由于非常担心大量日本人居住的闸北区的安全,帝国海军决定往该地区派遣部队维持秩序……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手持武器的日本侨民已经开始沿着四川北路向前挺进……每到一处路口,都会留下一队人马。到了午夜,信号一发,各路人马便一起朝着铁路方向进军。日本海军陆战队遇到了中国正规军的抵抗……在1月29日的行动中,日本人派出飞机,炸毁了车站和停靠在那里的一辆列车。宝山路一带的一些建筑也被燃烧弹击中起火。
虽然中国军队的数量远远多于日本入侵者,但蒋介石一点儿挑战日本人的意思都没有。他只不过简单地向国际联盟发了一封呼吁电报,然后为了安全起见,把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了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