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送女留学(第7/11页)

她的外表很容易引起误解。据她在学校的密友回忆说,有一天,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的一位教授从头到尾打量了她一遍,然后说她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合格的美国公民”。恼怒的霭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醒他说,自己不是美国公民,而是一个中国人,并且为此而感到骄傲,这让教授非常难堪。看来,她仍对自己在旧金山那次遭遇耿耿于怀。(在这次争论时,霭龄忘记了她曾自称是葡萄牙公民的事。)

1906年1月,经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特别许可,霭龄动身赶往北方。她请假的理由是,她的姨父温秉忠率领慈禧太后派遣的一个帝国教育使团到了华盛顿。那时候学院不允许女生单独外出,因此盖里院长让他的太太陪着霭龄。到了华盛顿,霭龄陪着姨父参加了白宫的招待会,她被介绍给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以一贯的不拘小节的风格问这个16岁的中国女孩在美国的感受如何。

霭龄后来说,当时她是这样回答的:“美国确实很漂亮,我在这里过得很好。不过,您又凭什么说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呢?”她简洁地把去年夏天在旧金山的遭遇描述了一遍,然后接着说道:“如果说美国是个自由国家,那为什么要把一个中国小姑娘拒之门外呢?我们中国人绝不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客人。美国还自称是自由国家呢!”

她说,罗斯福总统被她的话震惊了。听她发了一阵火之后,他只是随口嘟囔了一句“我很抱歉”,便去招呼另一位客人去了。

后来霭龄又陪着姨父从华盛顿去了纽约,并在那里见到了父亲。宋查理刚从住在达勒姆的朱利安·卡尔那里回来,他发现,眼前的女儿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小姑娘,而是出落成一个体形健美、打扮入时的妙龄少女了。跟着父亲转了几个地方之后,霭龄返回了梅肯。

霭龄在佐治亚州的那些美女同学们大都是当地人,见识不广。霭龄虽不像她们那样举止轻佻,但也不乏放松的时候。在学院的喜剧社里,霭龄跟其他女孩子们一起拿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开过一些温和的玩笑。在1909年举办的一次班级活动中,主要节目是一部名为《校园风云》的话剧。它改编自贝蒂·威尔士的著作,编剧是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三位年轻的高年级学生,其中一个就是宋霭龄。在当年的毕业典礼上,她朗读了一段根据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原剧本改编的台词,她扮演的是被年轻的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中尉抛弃的善良纯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为了这次演出,她写信让父亲给他寄些丝绸来做日本和服。查理给她寄了足足40码[4]的玫红色锦缎。

拿到学位之后,像25年前她父亲那样,霭龄也登上了开往旧金山的火车。回到上海后,查理在虹口家中的书房和山东路印刷厂的秘密政治总部里分别给她准备了一张书桌,霭龄成了孙文的英文秘书。她主要负责处理孙文的信件,修改润色他的各类讲话稿,并把准备发给他(无论他身居何处)的电报译成电码。霭龄的归来,使查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革命财务的工作中去。

1906年,查理在纽约与霭龄见过面后,又跟着温秉忠渡过哈得孙河,到新泽西小镇萨米特去参观克拉拉·波特温女士创办的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

克拉拉·波特温一头栗色头发,身材高挑,精力充沛。19世纪末,她父亲曾在耶鲁大学教过几个中国学生,都是富家子弟。毕业回国后,克拉拉还曾随父亲去中国看望过他们。经过多年的接触,她逐渐对远东地区有了切实的了解。

波特温家的祖先来自白俄罗斯,原姓波特罗温。父亲去世之后,克拉拉继承父亲的工作,在自己的学校里招了几个中国学生,辅导他们备考美国大学。

该校位于洛克斯特街。房子是租来的,整个框架为白色,上面覆盖着棕色的柏木瓦顶。

通过克拉拉的父亲和萨米特本地一位名叫威廉·亨利·格兰特的朋友,温秉忠了解了克拉拉的情况。格兰特是一位教育家,曾在离萨米特不远的曼哈顿做过多年图书馆馆长。此外,他还热衷参加长老会的各类活动,对国外布道团的工作尤其感兴趣。在中国随布道团巡回布道的过程中,他认识了温秉忠,并通过他成为广州格致书院的美方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