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33/42页)
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政府一直是这股创造力后面重要的推手。从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开始,英国政府就认识到设计是国家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博览会结束后不久,就成立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主要展出设计作品。1944年成立的英国设计委员会(Design Council),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以促进本国设计发展为宗旨的机构。设计委员会在推动英国设计的发展,建立英国在全球的国际形象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资助和举办许多设计展览和设计活动,出版书籍和杂志,组织相关的统计和调查工作,筹办设计教育机构,并倡导了设计教育要从儿童抓起。
英国设计师、工程师詹姆斯·戴森演示他设计的无叶片风扇。
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伦敦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始建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设计教育体系,尤其是位于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和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不但源源不断地为英国本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设计人才,而且在吸引世界各国有志于设计的青年才俊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个体的奇思异想、对于不同群体的文化冲突、对于新概念和新技术的挑衅和冲击,英国的文化传统、政治传统、社会传统所表现出来的难得的宽容和赏识态度,使得世界上一些最具前瞻性、最有试验精神的设计师,例如伊拉克裔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以色列裔的产品设计师朗·阿拉德、土耳其裔的时尚设计师侯赛因·查拉扬(Hussein Chalayan, 1970— )、出生在突尼斯的产品和灯具设计师汤姆·迪克森(Tom Dixon, 1959— )、澳大利亚设计师马克·纽森(Marc Newson, 1963— ),以及英国本土的场景装置和视觉效果设计师保罗·科克西德奇(Paul Cocksedge, 1978— ),建筑师、设计师托马斯·希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 1970— ),产品和家具设计师贾斯帕·莫里逊,工业设计师罗斯·洛夫格罗夫(Ross Lovegrove, 1958— )等人,纷纷以伦敦作为他们居住和工作的基地。一些诸如1994年成立的以批判性设计和设计批评理论为重点的设计事务所“顿恩-拉比事务所”(Dunne & Raby Studio)、“茵佛莱特”(Inflate)等新进的小公司,或者如哈比塔特(Habitat)等重新焕发活力的大型公司,都落脚于伦敦,并吸引了全世界的设计精英前来工作。
(2)贾斯帕·莫里逊
贾斯帕·莫里逊(Jasper Morrison, 1959— )1959年出生在伦敦,1982年毕业于金斯顿理工学院设计系,1985年获皇家艺术学院设计硕士学位。他那些简朴、低调的设计,凸 显出精细的质量和对材料的尊重,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他本人现代而不张扬的个性。
贾斯帕·莫里逊很幸运,尚未走出校门,他的设计才华就受到多个制造厂商的赏识。英国的SCP公司(Sheridan Coakley Production)出品了他设计的“车把桌子”(Handlebar table),意大利公司卡佩里尼(Capellini)生产了他设计的独脚小茶几(Tray with Op-la stand)和“花盆桌子”(Flower-pot table, 1984)。过去20多年里,他设计的家具、产品、交通工具,皆体现出一种自从1980年代国际性的消费社会成形以来,难得见到的谦虚内敛,旨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诚恳创作态度。从他的毕业作品“洗衣凳”(Laundry Chair),到他为德国城市汉诺威设计的有轨电车TW2000,人们可以看出他不仅有全方位的产品设计能力,而且善于通过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掌控,向平凡的日常物品注入灵动的想象力,表达出他的设计理念来。
贾斯帕·莫里逊在设计中,对线条和形状的运用相当节制,简单而感性,所选的材料也多是非常实用的胶合板和铝金属,这都基于他对制作过程的细致考量。英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彼得·多默(Peter Dormer, 1949—1996)曾经说过:“莫里斯将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清楚——设计背后的真正动力是制造业,没有设计,还可以有制造,但没有制造,设计就完全是别的什么东西了。”(*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