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20/42页)
莱姆斯密特是“联合工作坊”和“德国工作同盟”的创办人之一,他的设计,为20世纪初期的工业设计设定了标准。简单明晰的结构和裸露的接合件,是他的设计之特点。无论是单件产品,或者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他将这类产品称为Maschinenmobel,意为“机械家具”),他都保持了这一特点。1906年,理查德·莱姆斯密特在德累斯顿的工艺博物馆里展出了他设计的“机械家 具”,大获好评。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批完全为机械加工、大批量生产而设计的家具,很快就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这表明消费者已经准备好了,愿意接受新的设计。由此,功能主义原则与简洁外形相结合,成为德国产品的突出风格特征。
莱姆斯密特具有非凡的创意,对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尤其敏感。1899年,他设计了一套餐具,第一次为德国刀叉赋予了现代的形式。在德累斯顿工作坊工作期间,他设计了德国第一座花园城市哈勒劳(Hellerau)。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设计并建造了德国第一座预制组合配件结构的房子。及至老年,他的创造力也毫不稍减,倾力于尝试胶合板和铝材结合的家具。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起步于20世纪初年。1907年,在德累斯顿工作坊和慕尼黑工作坊基础上,德国工作同盟(Deutsche Werkbund,国内也有译成“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成立,更确立了功能主义在德国设计中的主流地位。随后,AEG聘请彼得·贝伦斯作为驻厂专职设计师。贝伦斯将功能主义的原则转化成一个文化使命,将高水平的德国工厂变成了一段传奇。1910年的巴黎国际展览会上,挑剔的法国评论家们也对线条硬朗简洁、功能完善的德国产品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一年之内,德国工作同盟的成员已经发展到500人之多,成为将德国的艺术、政治、经济连接起来的一个重要纽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一场在穆特修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之间爆发的争论引起了广泛的注视,设计究竟优先需要标准化还是必须坚持自由化,是这场争论的焦点。不过,随即爆发的战争,给这场历史上第一次设计大辩论做出了结论,战场上的现实使务实派占了上风,“德国工业标准”(German Industrial Standards,简称为DIN)诞生了。1915年,由汉诺威技术学院的佛里德里克·斯契沃德(Friedrich Schwerd)博士设计的非常实用、极具功能性的钢盔(Stehlhelm),成了当时德国产品的象征。
理查德·莱姆斯密特设计的德国第一座花园城市哈勒劳。
慕尼黑联合工作坊设计的一套餐桌椅。
格丽特·里霍茨基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
下一个登上德国设计舞台的重要角色就是包豪斯了。这不仅是一所培养新一代德国设计师的专业学校,同时也是德国功能主义设计原则的强大推动力,是德国工业的思想库。包豪斯的首任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提倡,要剔除一切不必要的细节从而提炼出最精确的产品来(Model types should be distilled from objects by the methodical removal of anything that is unnecessary)。包豪斯的师生们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设计出一大批非常有创意的产品,许多产品现在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经典。
应该说,包豪斯本身便是德国功能主义设计原则最著名的“产品”,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产品”。1927年在斯图加特举办的魏森豪斯国际住宅设计展,吸引了阿道夫·卢斯、玛特·斯塔姆、勒·柯布西耶等一批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参与,这种平平整整的六方体似的平顶白色建筑,闪着金属光泽的钢管家具很快就成为一种“现代模式”。格丽特·里霍茨基(Grete Lihotzky, 1897—2000)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Frankfurt Kitchen)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虽然这只是一个为劳工阶级家庭设计的厨房,家具、设施都非常平实,但由于仔细考虑了厨房工作的流程,由此而安排、设计那些固定在墙上的工作台、橱柜等,使这个厨房成为一架“节省劳力的机器”(a labor-saving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