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2/42页)

后现代主义在1970年代成为流行风格,延续整个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在此期间内,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谓的各种类型的装饰主义,名目繁多的使用古典建筑、家具、平面符号,使用通俗文化符号的折中运动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要完全取代现代主义之势。然而,到1990年代上半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总体的衰退趋向,部分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发展起来的其他类型的设计和建筑流派,比如建筑和产品设计上的“高科技”派、“解构主义”、产品的调侃“高科派”(trans-high-tech)等等,仅在很有限的范围维持发展,或者有所改良而向现代主义靠拢。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涵被重新认识,出现了重新肯定和发展现代主义设计的大趋势。随着苹果公司极为纯粹的现代主义、极限主义(Minimalism)设计的风行又推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波兴起,设计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圈,走上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21世纪的设计情况和20世纪有很大的不同,20世纪比较多的设计考虑的还是以满足需求为目的,而21世纪因为世界总体经济水准的提高,很多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水平,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发展非常快,也正在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而现代工程技术、数码和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生态技术等的发展,使得建筑、产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球化、中产阶级不断扩大和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也已经成为国际现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建筑、高端产品研发,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和品牌策略在消费上攻城略地,使得设计上一向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已经不是必须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了,建筑和产品设计因而已经跨越了简单功能为主的阶段。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造成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很多在20世纪还被视为成功的发展现象,比如拥挤的交通、高楼林立的城市化,到了21世纪都逐渐成了发展中的问题,可持续、环保概念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加上环保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环保型、技术综合型设计越来越突出。

21世纪是设计、建筑术语泛滥的时代,即便在严肃的建筑文章中,一些未经规范的、比较随意的术语也经常出现,比如涉及互联网设计的“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偶然建筑”(accidental architecture)、“道德建筑”(the moral architecture)等等,在许多语境下,这里的“建筑”其实更多的是指一种体系和构架。设计理论上经常见到的“新唯物主义”(the New Materialism)、“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现象学理论(Phenomenology)、后马克思主义建筑理论(Post-Marxist theory)、“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女权主义(Feminist)、“酷儿理论”(Queer theory)等等,层出不穷,这既与21世纪表述方式的多元性有关,也和媒体的过火炒作、设计理论商业化有关,大众化消费现象对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消费化推动。语言、概念、思想表述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媒体、数码技术的发达,也使得这些概念、术语的传播极为迅速。设计理论研究正面临一个在和爆炸性发展的媒体对话时,保持自身独立性空间的挑战。

高速的经济发展、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政策,通过产品、建筑设计而导致21世纪的城市蔓延、过度消费、污染环境的恶劣状况出现。城市发展原来是工业化以来的一个社会进步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被视为经济恢复的一种体现;1980年代、1990年代,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有突出的表现,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显示出摆脱了中央计划经济束缚,朝市场化发展的成功结果。但是,到了21世纪,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到郊区,郊区再蔓延(suburban sprawl)到农村地区,城市内部拥挤不堪、交通恶性堵塞、空气严重污染;郊区虽然密度低,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里耗竭了农业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也造成了水资源、能源的耗竭,环境严重污染已经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地步了。由于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向了洛杉矶的模式:没有小汽车简直无法生存了。大量的土地用以建造高速公路,资源、环境继续恶化,成为21世纪的一个恶性循环圈。城市蔓延,特别是这种恶性蔓延如何解决,已经成为好多国家面临的大问题。建筑师基本无能为力,需要政府部门、决策者、规划部门、立法部门共同来解决。城市蔓延、过度消费、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除了国际合作、各国和地区政府采用一系列行政手段控制之外,设计界也需要积极地投入到协助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