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当代汽车设计(第5/36页)
与德国大众“甲壳虫”车几乎同时,法国的雪铁龙公司在1935年决定生产一种“国民汽车”,便宜耐用、便于驾驶、维修方便、对道路要求不高、能坐4个人、时速80公里、每百公里油耗不超过5升。以安德烈·列菲伯利(Andre Lefebvre, 1894—1964)为首的雪铁龙设计组经过4年的努力,1939年9月1日,2CV开始了试生产,首批生产了250辆,只比大众的甲壳虫晚了一年。战争中断了2CV的量产,直到二战结束3年后,在1948年才恢复生产,新车在1948年巴黎车展上推出。虽然被大部分人认为过于丑陋,称之为“轮子上的一把伞”(an umbrella on wheels),但是因为2CV的设计思想是满足最基本的驾驶功能要求,速度无须太快,配置精简之极,维修容易,价格最为低廉,因而很快变成法国最普及的车型,持续生产到1970年代。
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也在1936年推出自己的大众型小车菲亚特500,这款车的意大利名字叫作“托帕里诺”(Topolino),是在意大利流行了近20年的一套系列漫画书中的主角,类似美国的米老鼠。菲亚特500历经几代车型换代:1936—1955年之间生产的菲亚特500 Topolino,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汽车,1957—1960年间生产的菲亚特500 Nuova, 1960—1965年间生产的D型车,1960—1975年间生产的菲亚特500 Giardiniera(亦称K型车),1965—1973年生产的菲亚特500 Berlina(亦称F型车),1968—1972年间生产的Lusso(亦称L型车),以及1972—1976年间生产的菲亚特500 Rinnovata(亦称R型车)。该车在2007年改版后重新开始生产,依然拥有复古的外观,名称就叫菲亚特500,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历史最悠久的微型车,深刻影响了日后Smart和Mini Cooper的设计。这辆车的设计者是意大利汽车工程师、设计师丹特·吉阿科萨(Dante Giacosa, 1905—1996)。
小批量制作的布加迪35B赛车。
现存于保时捷博物馆的大众1型车。
意大利菲亚特500『小老鼠』。
凯迪拉克『埃多拉多-布劳汉姆』。
简单、便宜、实用性很强的法国雪铁龙2CV小车。
1936年意大利菲亚特500『小老鼠』的机械配置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汽车业受到沉重打击。欧洲汽车设计的真正大发展是始于1950、1960年代。
三、战后汽车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世界经过一段艰苦的重建历程,经济重新繁荣,中产阶级逐步成为汽车市场的主要消费者,从而也推动了汽车业的大发展。
(一)汽车在美国的普及
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高速公路不断建设,刺激汽车的销售,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在汽车设计上,使得汽车越来越舒适、安全,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些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变速箱(transmission)从手动转变为自动挡,汽车底盘的悬挂技术(Suspension and chassis design)全面应用,发动机种类增多,出现了8缸引擎(V8 engine),空调技术(Air conditioning)的广泛应用,方向盘液压自动 转向装置(Power steering)逐步取代手动转向,新的刹车技术广泛应用,车载收音机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得到广泛使用。美国在1950年代已经有数千万辆汽车在公路上奔跑,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高,不但改变了美国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高速公路网(Highway System)的建造,加速了汽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尤其是1956年美国国家州际及国防公路法案获得通过,授权修筑州际公路系统,以高速公路网覆盖美国本土。由于此法案得到当时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1890—1969)的大力支持,因而被命名为“艾森豪威尔国家州际与国防公路系统”(the Dwight D. Eisenhower 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and Defense Highways),通常被简称为“州际公路”(the Interstate)。公路系统成为推动美国城市化的有力工具,随后出现了城市蔓延,汽车销量也随之急剧上扬。
另一个推动汽车发展的因素是郊区化(Suburbanization),而郊区化本身也是汽车发展造成的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有了州际公路,交通大为便利,因而开发商得以在郊区开发新社区;而郊区化又造成人人上班都需要开车,转过来更刺激了汽车业的发展。随着利用汽车通勤的普及化,更刺激了新型商业的产生,比如为开车人服务的Drive-in形式的快餐店、银行、药房、电影院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大型购物中心(mall)、大型连锁超市更是汽车文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