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16/47页)
迪特·拉姆斯1960年为维特斯公司设计的606通用式书架系列。
迪特·拉姆斯1978年为布劳恩公司设计的电钟-收音机。
布劳恩公司1955年出品的DL3型剃须刀,由亚瑟·布劳恩(Artur Braun)、波多·富特里尔(Bodo Futterer)、佛里茨·伊奇勒(Fritz Eichler)和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设计。
迪特·拉姆斯为布劳恩公司设计的D系列35毫米幻灯播放机。
迪特·拉姆斯1972年设计的布劳恩KF20型咖啡机。
迪特·拉姆斯与汉斯·古格洛特合作设计的SK6型收音机。
3.汉斯·古格洛特
汉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 1920—1965)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荷兰人家庭,1934年移民瑞士。他在苏黎世工程学校(the ETH Zurich)学习工程和建筑,1946年毕业以后,曾经在马克斯·比尔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多年,1950年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他一直推崇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而对于美国设计界流行的“换脸”式的追求式样翻新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在1954年设计的M125系列模数柜子中,已经显示出高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设计风格来。
1954年,古格洛特加入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员队伍,后成为该校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导人。他不认同传统的依靠直觉、依靠设计师个人的创造性来从事设计的方式,而强调多学科协作,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系统设计理念,对于确立乌尔姆设计模式起到重要作用。
1955—1958年,古格洛特受邀以顾问身份参与布劳恩公司的一系列电话、收音机、电视机、影像设备的设计,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他与迪特·拉姆斯合作,在1956年设计了SK4收音机/电唱机组合;与戈德·阿佛雷德·穆勒(Gerd Alfred Muller, 1932—1991)合作设计的Sixtant剃须刀;1957年,由古格洛特和奥托·艾舍领导的设计团队为布劳恩公司设计的系列产品在米兰三年展上获得XI大奖。古格洛特在设计中扩展了模数单位概念,采用系统设计的方式,他的设计极为理性、精准,形成了一种德国战后设计的新 趋向,影响世界设计几十年。古格洛特还在1962年为布劳恩公司设计了银色、黑色两色的新标志。
除了参与布劳恩公司的设计外,古格洛特还为其他公司设计过一些很有影响的产品,例如1957年他在M125系列模数柜子的基础上,为德国波费格公司(Wilhelm Bofinger GmbH)设计了整套的组合家具。1962年他为柯达公司(Kodak)设计的转盘式幻灯机,都很受欢迎。他在1964年还设计过世界上第一辆采用塑料复合材料的自悬浮结构车壳跑车,探索新材料在汽车设计上应用的可能性。
古格洛特和奥托·艾舍、赫伯特·林丁格(Herbert Lindinger, 1933— )、彼得·克洛伊(Peter Croy)等人组成的团队,设计了汉堡地下铁道系统,一直沿用至今。作为一位建筑师,古格洛特还在设计预制装配的房屋方面展示出突出的才能。
古格洛特是1965年因病在乌尔姆去世的,英年早逝,对布劳恩公司、对乌尔姆学院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4.迪特·拉姆斯
德国著名设计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是布劳恩公司的设计部主任,也是对今日设计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倡导的功能主义、极限主义原则,提出的“好设计十大原则”,迄今依然影响着现代产品设计。
从历史发展来看,德国设计很早就凸显出理性化、强调功能的特点。德国设计理论的先驱霍尔曼·穆特修斯最先提倡在设计中强调民主特色,提倡“好的造型”(gute form),使得几代德国设计家高度重视设计的社会责任,因而,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学原则、功能原则对他们来说是设计上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与其他西方国家常常出现的那种在商业压力下放弃设计基本原则的情况大相径庭。
布劳恩公司1960年代初期出品的电动吹风筒。
布劳恩公司1958年出品的HF1型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