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设计的兴起(第4/38页)

消费市场上出现了新的趋势:个性化的个人用品成为新宠,能够表现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物品比单纯讲究功能的产品更受追捧,“经久耐用”遭到忽视,而时尚潮流则日显重要。过去只是王公贵族享用得起的一些产品,随着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产量提升、品种增多,平民百姓亦有机会拥有了,消费市场因而得以急剧扩大。

美国汽车巨子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推行的批量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管理学家佛里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应用到装配线的组织和运作之中,更是释放出巨大的生产能量。使得工业发达国家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能向几乎所有社会成员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时代。

急剧增加的大型百货公司,直接为这股消费的浪潮推波助澜,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体验,在同一个地方,有这么多不同品种的商品可供选择;再加上装潢得美轮美奂的购物场所,本身就充满吸引力,消费者们惊喜地将“购物”变成一种流行的消闲活动。城市的中心,也往往成为购物中心。

消费者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他们对于制造业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为企业的指导原则。一方面,工业化批量生产确保了标准化的、便于制造的产品,能以最低廉的价格、最大量地投入市场;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社会里,除了中产阶级之外,劳工阶级资薪的增长也使他们除了日常开支之外有所盈余,他们在作为生产者的同时,也成为消费者。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此时,消费者所购买的除了他们必需的用品之外,还有他们渴望的物品,而这种“渴望”,还会逐步变成“必需”,购买行为甚至不是缘于“需要”而是缘于“想要”了。过去单纯的日用品,经过设计,也被附上了“标志”的意义,变成个人身份、地位、个性的象 征。消费,已经不仅是一个实用性的行为,而且带上了炫耀性的色彩,消费主义成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和一种社会文化。人们对于设计风格有了日益明显的要求,这是消费社会形成后的重要特征之一。英语把消费者对于产品设计的要求称为式样意识(style conscious)。过去的时代重视持续性,而消费社会讲求多变性,在日益增强的式样意识的影响下,流行式样就应运而生了。

(三)流线型运动

1930年代,美国的设计受到技术和时尚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改变,流线型现代(Streamline Moderne)成为一种强调速度和效率的新美学观念,经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举办的设计专题展览,以及诸如《好家具》(Good Furniture )等杂志,以及报纸、电台等大众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推动,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流行风格运动——流线型运动(Streamline Movement)。

流线型(Streamline style)这种风靡美国近20年的设计风格,源起装饰艺术运动,事实上,它有时也被称作“运动中的装饰艺术”(Art Deco on Motion),但它融入了动力学的概念,变得更加简洁,更有活力,展示了一种强调速度和效率的新美学观念,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美国现代设计视觉语言,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正是在流线型风格风靡全美的这个阶段里,美国的工业设计职业化基本成形。

对于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外形的研究,最初源起于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自从现代化交通工具问世,就开始有人考虑造型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刚刚进入20世纪,已经出现利用所谓泪珠(teardrop)形式来设计交通工具的探索。1914年,意大利设计师玛柯·里克提(Marco Ricotti)最早采用这种形式设计了A.L.F.A.40/60HP原型车,奥地利飞机设计师爱德蒙·伦普勒(Edmund Rumpler, 1872—1940)在1921年尝试过设计流线型飞机。1921年在德国的齐柏林工厂(Zeppelin Works),匈牙利裔设计师保罗·亚雷(Paul Jaray, 1889—1974)主持了对流线型汽车进行的风洞试验,首次为流线型外观对于速度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设计的汽车外形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汽车外形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风洞试验,直接影响到汽车外形的抉择,在1930年代已经被汽车工业广泛采用。因此,最早进行流线型研究的并不是美国人。但是,欧洲的这些研究都基本限于单纯的功能方面,没有进入旨在促进销售的流行风格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