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设计的兴起(第20/38页)
斯隆在担任GM总裁期间,曾大力推行一种定期更换汽车式样的设计模式——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应预先设定以后几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使汽车的式样最少每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3~4年有一次大的变化。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使消费者产生“式样老化”的心理,从而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潮流,而放弃旧式样、购买新式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有计划地造成“式样老化”的策略,有效地成为一种市场促销方式。在当时,确实起到促进生产、刺激经济、提高就业率的积极作用。他的这一策略,成为后来提出的“有计划废止制”的先声。
这种方式,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仅仅通过对造型设计略加改变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这种方式,也是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基石。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工业设计师最集中的企业。但是,单纯地强调式样改变,也造成了美国汽车设计从1930年代直到1980年代初的大问题——偏重外形而轻视汽车本身的功能。美国汽车外形变化多端,的确促进了销售,但是汽车的性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同步的发展,到1960—1970年代,美国汽车成为外形华贵、性能低下的产品,因而,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轻而易举地被外形虽然简单,性能却十分优秀的日本汽车击倒。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第一大国。究其原因,单纯重视汽车外形的“有计划废止制”应该可以算为一个。
1940年的凯迪拉克拉-萨勒双门轿车。
从1960年代开始,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有计划废止制”受到越来越猛烈的批评:在这种制度的推动下,消费者原有的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被追逐新型号、新款式的新消费习惯取代,不但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也造成对有限的地球资源的浪费,制造出不必要的废品和垃圾,破坏环境和生态,促进了现代发达国家中“用完即弃”的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的形成。因此,这种制度被批判为迫使消费者抛弃依然有用的产品,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新型号产品的消费主义恶劣手段。但是,这种方式不但从1930年代开始已经在美国的工业、企业界生根,同时已在世界各国造成深刻影响,目前似乎很难将这种体系彻底推翻,恐怕只能通过推动二手车的销售、废品回收再生等手段来尽量把浪费压制到最低水平。
4.两次大战之间对美国汽车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作为世界上的汽车大国和设计大国,美国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汽车设计师。他们的工作,不仅对美国的汽车工业,也对美国其他制造行业,甚至对于世界的汽车工业和制造业,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我们在后面将有专门章节介绍世界汽车设计,所以在这里只是重点介绍几位在两次大战之间对于美国汽车设计行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1)阿尔佛雷德·斯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是福特汽车公司,无论是亨利·福特首先将装配线概念设计应用于汽车工业,或是总产量超过1500万辆的福特T型车,都是美国汽车工业史上的传奇。1923年,福特汽车公司占据美国汽车市场的60%的时候,通用汽车公司(GM)还只有12%的份额,然而到1920年代末期,通用汽车的销售量已经成功地超越了福特公司,而这个巨变的领导者,正是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阿尔佛雷德·斯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 Jr.,1875—1966)。
1875年,斯隆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 Connecticut),父亲经营咖啡、茶叶和烟草批发生意,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长子。
1892年,斯隆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纽约附近的一家制造滚珠轴承的小厂——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Hyatt Roller Bearing Company)担任助理。当时,这家小厂的经营状况很不好,承销商弃之而去。1899年,斯隆找来了5000美元的投资,并且担任了公司总裁,在短短6个月内,他使工厂盈利1.2万美元,扭亏为盈,并且将其销售目标定向当时尚在起步阶段的汽车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