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13/46页)

他的建筑思想,在《新精神》第一期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流露,在这期的专论中,勒·柯布西耶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规中。他在文章中说:“……我们是少数几个相信艺术有自己的法则的艺术家,这个法则就好像物理学和生物学一样。”他强调要通过试验和观察来找到这些法则,而不是从形而上学的原则着手。并认为,所谓的法则,其实与人的感觉直接关联,其中包括: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安排,组成人的基本感觉;

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由于人类的遗传背景、文化背景,又组成第二层次的感觉。

基本感觉决定了具有弹性的语言(plastic language),而这种弹性的语言,又已经有了固定的词汇。正是这些固定化、正式的、清楚明晰的词汇决定了个体次序的主观反映,而这种次序则决定了那些敏感作品、情感丰富的作品的原始基础。

他的这种分析,是把人类的基本感觉和后天的、由于文化和外界因素造成的社会性感觉特征合二为一,作为他的体系的基础,而这种基础是科学的,好像语法一样,有规矩可以追寻,有次序可以解释。这篇早期的文章,可以用来解释柯布西耶的理性主义立场。他甚至在这篇文章中利用插图解释了人类的基本感觉在受到文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后的改变。

这种提法,包含了柯布西耶的双重特征:个人的原本的感觉,后天的社会的因素,两者是分不开的,但却同时是矛盾的。个人感觉与社会要求、社会文化的冲突,哪一方面应该作为设计的基准,是一个难以协调的冲突因素。勒·柯布西耶的双重性日后常常成为人们研究他的第一个出发点。

与奥曾方的合作,使勒·柯布西耶的早期生涯基本上是艺术家和作家,他们为《新精神》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为了撰写文章,他们都选择了笔名,奥曾方以祖母的名字为笔名,称为“索格涅尔”(Saugnier),而让那赫特则自称为“柯布西耶”,前面冠以法文冠词“勒”,从此以后, 他就成为勒·柯布西耶,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在这个期间开始成熟,反映在他发表在《新精神》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1923年被译成英文。这一系列文章,或者说这本著作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机械美学观点和理论系统,从而奠定了他毕生成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不断制造争论话题并积极参与争议的建筑家的基础。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能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他说“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对“新艺术”运动津津乐道的曲线美冷嘲热讽地说“曲线是驴子走的路,直线是人走的路”,这成为他著名的语录之一。从这个时候开始,在以后45年的建筑生涯中,柯布西耶不断讲学、撰写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论,提出自己的现代建筑思想和理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整两代建筑家的圣经。柯氏其他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还有《乌托邦主义》(1925)、《明日城市》(1929)、《当大教堂是白色的时候》(1937),以及一系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著作。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建筑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其进行反复研究,产生过大量争议。柯布西耶与俄国构成主义者们不同,并不希望社会革命。恰恰相反,他希望利用现代设计来避免社会革命,利用设计来创造美好社会,是现代主义中非常有典型意义的一位。

如何评价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一向是评论家的难题之一。他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他的作品——是理性主义的呢,或者是诗意的呢,或者两种兼而有之,或者两者全无?这种理论上困扰的例子中,最典型的是毛里斯·别塞(Maurice Besset, 1921—2008)的著作《谁是勒·柯布西耶?》(Who was Le Corbusi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