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12/46页)

密斯在1930年代最令人瞩目的工作是于1931年担任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他首先结束了学校长期受到泛政治思想干预的状况,恢复了学院的教学活动;其次,他对学院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最终把包豪斯从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成为一所以建筑教育为中心的设计学院,为战后不少设计学院奠定了新的体系模式,这是密斯现代设计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他一向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非政治化、以建筑为中心的。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竭力探索和试验他的这个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密斯作为政治难民移居美国,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组建建筑学系。他在美国时期,完成了一系列“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他的国际主义建筑思想,特别是他高度强调和提倡的“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日趋成熟,对于全世界的建筑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勒·柯布西耶

密斯设计的『混凝土乡村住宅』模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1965)诞生的城市拉索德芳,位于崇山峻岭的瑞士朱纳(Jura)地区,面积非常小,但历史却很悠久,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钟表生产中心之一,现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794年,该市遭受了大火的破坏,因此,从1835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规划成非常单纯的、近乎单调的几何式的棋盘布局。峻峭的山川和工整的城市,加上城市的工业生产的核心是高度精确的钟表,这些因素,对于青年时期的勒·柯布西耶都有深刻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13岁小学毕业后,没有上中学,而是跟随从事手表生产的父亲学习手表表面的镶嵌和雕刻工艺,之后到拉索德芳市装饰艺术学校学习。他的老师查尔斯·勒普拉特涅(Charles L'Eplattenier, 1874—1946)全心全意教他艺术史、绘画,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装饰手法,勒·柯布西耶后来称他为一生中唯一的老师。

勒普拉特涅在勒·柯布西耶学习的第三年告诉他:他应该去做一个建筑家,而不是手工艺人。老师不但给他指出了发展方向,而且还给他一些具体的建筑项目去完成,使他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建筑。从1907—1911年,柯布西耶开始全面自学建筑学,他不但参与各种建筑项目,而且还云游各国,观察、研究和学习欧洲历代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在地中海一带的游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最为深刻,托斯坎尼地区加卢佐地方的“伊玛公房”(The Charterhouse of Ema At Galluzzo, in Tuscany)使他了解到如何把尺度巨大、复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高度亲和、私密特点的居住空间结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种感受成为他日后在建筑上毕生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之一。在意大利的温涅多(Veneto),他从意大利16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1508—1580)的建筑、古希腊的宏大宫殿废墟中学习到了古典主义比例的精华。而从地中海地区和巴尔干地区的民居建筑中,他学习到如何 运用简单的几何结构达到丰富的形式效果,也学习到如何在建筑中合理运用采光、如何运用建筑外部的风格来丰富建筑内部感受,这些收获,都在他后来的建筑中不断表现出来。

他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学建筑,30岁那年,勒·柯布西耶来到巴黎,希望在这个世界文化、艺术和经济的中心求得发展。由于他家乡的语言就是法语,因此他很快就适应了巴黎的生活。当时的巴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前卫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勒·柯布西耶感到如鱼得水,兴奋异常。

1918年,他结识了立体主义画家阿曼蒂·奥曾方(Am dée Ozenfant, 1886—1966),从而对其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奥曾方极力鼓动他朝绘画艺术方向发展,他们都认为立体主义仍过于浪漫,不够理性,主张在立体主义的结构之中,摒弃所有过于复杂的结构细节,让绘画回归到最简练、最单纯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常物件的几何结构。他们两人合作,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派别——纯粹主义。1918年他们共同发表了《纯粹主义宣言》(又称为后立体主义:Aprés le cubisme),并于1920年出版了纯粹主义的杂志《新精神》(L'Esprit Nouveau )。这份刊物讨论有关人文科学这个大范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集中在艺术和文学、哲学思想的讨论上,他们在杂志上刊登了卢斯、威尔德等人宣扬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现代思想的文章,激烈反对所谓的“流行风格”,反对因袭传统装饰风格,抨击保守立场,对于毫无功能作用的装饰表示了强烈的否定态度,并且从理论上主张功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