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5/7页)

赵明河是陕西三原人,一九二三年毕业于西北军学兵团,该团即西北军校前身,西北军的总教育训练单位,当时团长由冯玉祥兼任。在中国近代军史上,西北军以系统庞大、人事关系繁杂著称,西北军起家于北洋六镇(师)第一混成协(旅),后改编第二十镇,后来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成为骨干力量,其中走出了冯玉祥、鹿钟麟、石敬亭、石友三、韩复榘、张之江、宋哲元等中国近代军史上赫赫有名的重量级将军。国军第35军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前三任军长——傅作义、董其武、鲁英麟是清一色山西乡党,唯第四任军长郭景云是陕西长安人,赵明河当营长时,郭景云是团长。后来郭景云当了101 师长,赵明河又升任团长。一九四八年一月,35军军长鲁英麟在涞水战役中兵败自杀,郭景云接任35军军长,赵明河升任101 师参谋长。看来这个赵明河与郭景云的关系非同一般,而郭景云又是华北剿总司令长官傅作义的爱将,难怪谷正文对这个案子头疼,这不是赵明河一个人的问题,是从上到下的一条粗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别说是一个谷正文,就是毛人凤局长亲自处理这个案子又能怎么样?况且目前华北的军事态势对国军极为不利,郭景云的35军是华北国军战斗序列中的精锐,说句泄气话,有35军在,北平城还能多撑几日,否则,北平城将随时不保。

徐金戈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星期前,共军华北第3 兵团杨成武部突然包围了张家口,镇守张家口的国军第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向北平告急,傅作义将手中王牌——35军调往张家口增援,军情似火,刻不容缓,郭景云率35军日夜兼程沿平绥线向张家口开进。奇怪的是,35军编内的101 师参谋长赵明河却在这时请病假留在了北平,没有随部队出发,这里面肯定有些问题。至于赵明河本人是否通共,徐金戈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但他的家属中肯定有人是共产党,不然怎么会有电台?徐金戈知道,这个秘密电台的出现至少已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北平站电讯情报技术室使用了美国最新的电讯测向技术和它周旋了很长时间,每次都是功亏一篑,刚刚把它锁定在一片狭小的街区,还没来得及展开抓捕行动,那电波就神秘地消失了,没过几天电波又会出现在另外的地区,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和保密局特工玩起了捉迷藏。谷正文认为,结论只有一个,问题出在保密局北平站内部,共产党的谍报人员已经成功地渗透进来,在每次抓捕行动展开之前就把消息通知给共党地下组织。基于以前的教训,谷正文和徐金戈取得共识,此次行动要绝对保密,在北平站内部,知情人应限制在五人以内,徐金戈甚至对自己的助手赵建民都守口如瓶。

徐金戈拉开写字台的抽屉,拿出一沓文字材料摊开,这是关于赵明河家庭状况的调查材料。

赵明河现居住地住址:北平市南城教子胡同8 号。

目前家中常住人口如下:丁如萍,赵明河之妻,现年五十一岁,家庭主妇。

丁如君,丁如萍之妹,现年四十八岁,燕京大学教授罗云轩(已故)之妻,家庭主妇。

罗梦云,罗云轩、丁如君之女,现年二十八岁,民国二十五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为西方语言文学系一年级学生。北平沦陷初期仍在燕京大学就读,后离开北平去向不明。民国三十二年到重庆,曾在《中央日报》任时事版记者。民国三十四年“光复”后由重庆返回北平,进入《大公报》任职,现为《大公报》驻北平记者站记者。今年7 月,罗云轩教授病故,罗梦云办理完父亲的后事,与母亲丁如君一起住进姨母丁如萍家至今。

其他情况:赵明河、丁如萍身边无子女,他们的子女共三人,都已成年,目前两人在美国留学,一人在南京工作。

赵宅目前有管家一人,男女仆役四人,汽车司机二人,人力车夫一人。

赵宅之武装警卫人员共十二人(隶属关系为国军第35军第101 师警卫营编内)。

警卫人员之武器装备:美制“汤姆森”冲锋枪四支,美制“M3”冲锋枪四支,加拿大制“勃朗宁”轻机枪一挺,美制火箭筒一具,德制“毛瑟”式手枪、加拿大制9 毫米口径手枪若干,并配备美制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