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近卫军的谢幕,1980~1987(第3/27页)

波兰危机揭示了一个痛苦的事实,即苏联作为东欧集团经济与资金援助的唯一提供者,其地位不稳。1980年8月之后的一年当中,苏联人给波兰注入了40亿美元,却没有任何明显的效果。波兰经济在持续下滑,波兰人的反苏情绪也在持续高涨。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食品短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变得更为严重。苏联农业也开始告急,尽管国家作了巨大的投入;食品分配的集权体制也遭遇瓶颈。享有大量补贴的面包、黄油、食用油和肉类从百货商店流入兴旺的“黑市”并以高价出售。就连享有特权的莫斯科,购买食品的队伍也是排得越来越长。在这种形势下,克里姆林宫最终不得不强忍难堪,允许西方提供大规模的援助,以免波兰陷入饥荒。1980年11月,勃列日涅夫告诉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的领导人,苏联将不得不削减对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为的是在资本主义市场出售这些石油,并用得到的硬通货”帮助波兰政权。显然,万一要由华约的武装力量来对波兰实行武装入侵,那苏联将不得不承担占领的费用。而且谁也说不准西方的经济制裁会对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10月18日,莫斯科最后的希望、总理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将军从卡尼亚那里接管了党的领导权。与西方和波兰国内许多怀有敌意的描述相反,雅鲁泽尔斯基并不是苏联人手中驯顺的工具。在1939年波兰被瓜分之后,他曾被内务部流放到西伯利亚。二战期间,他成为由苏联帮助组建的波兰军队中的一名军官。雅鲁泽尔斯基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俄语,是在把波兰的安全当作头等大事的环境中长大的。他还认为,只有苏联能够保证波兰领土的完整。对于苏联人说要采取军事管制的施压,雅鲁泽尔斯基顶了几个月,但到1981年11月,他顶不住了——因为波兰的经济摇摇欲坠,而寒冬将至,还没有足够的燃料和食物。同时,团结工会的温和派领导人开始被更激进、更缺乏耐心的势力所取代,后者要求结束波兰的共产党政权。雅鲁泽尔斯基则开始暗中准备发动打击。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告诉克里姆林宫。尼古拉·巴伊巴科夫在最后时刻会见雅鲁泽尔斯基之后对政治局报告说,这位将军神经过敏,“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雅鲁泽尔斯基再三警告莫斯科,波兰天主教也许会与团结工会联手,“对波兰当局宣布‘圣战’”。这位将军最后还要求紧急的经济援助并提供苏军作为波兰军队和警察的后备力量。雅鲁泽尔斯基是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付克里姆林宫的那些想要要挟他的人。

安德罗波夫在政治局的紧急会议上发了言。这位克格勃首脑警告说,雅鲁泽尔斯基想把“所有责任”都推在苏联身上。安德罗波夫坚决认为,不管怎样,哪怕是团结工会上台,苏联也承担不起武装干涉的代价。“我们首先必须关心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怎样巩固苏维埃联盟,”这位发言者最后说,“那是我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安德罗波夫担心国内的稳定,因为他知道,就连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样的城市,食品短缺也有会更加严重的危险。波兰工人的造反让安德罗波夫搞不准,苏联的工人是否会永远保持耐心。

这位克格勃主席不仅接近于抛弃所谓的勃列日涅夫主义,而且还接近于修正克里姆林宫一直奉行的增订版的革命与帝国范式。马修·维梅特(Matthew Ouimet)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造成的危机,“使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非常像因之而命名的那个人。两者都成了一个空架子,靠一个正在衰落却迫切想在世界事务中保持自己地位的帝国来支撑……尽管波兰人民还不清楚自己的成就,但他们已经逼退了苏维埃巨人,而且它再也不会东山再起”。

1981年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实行军事管制,消除了当前对华约的挑战。但是,波兰危机并没有结束;它是整个苏东集团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危机的反映。要控制住波兰的局势,代价依然很高。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不顾苏联的反对,接受了价值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大量的谷物、黄油和肉类被运往波兰,却像被扔进了无底洞,转眼就不见了踪影。波兰的各个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原材料,包括铁矿石、有色金属、轮胎以及最为重要的苏联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