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近卫军的谢幕,1980~1987(第2/27页)
就连苏斯洛夫也认为,把社会中的一些民主人士吸收进波共政府,要比动用苏联军队更为可取。但这并不等于克里姆林宫在波兰问题上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政治局开始倾向于“毕苏斯基方案”,也就是一种带有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性质的独裁体制,类似于20世纪20年代约瑟夫·毕苏斯基(Jozef Pilsudski)建立的政权。“共产主义的毕苏斯基”的候选人,有波兰第一书记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亚(Stanyslaw Kania)和波兰武装力量司令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将军。1980年12月,勃列日涅夫按照预定的计划告诉卡尼亚:“如果发现有人要推翻你们,”他说,“我们就插手。”整个会晤就是用苏联干涉的可能性来吓唬卡尼亚,让他对团结工会采取严厉措施。但是这位波共领导人缺少实施这一拟议中的打击所需的勇气与决心。苏联宣传部门的一位高级官员列昂尼德·扎米亚金(Leonid Zamyatin)从华沙回来时的印象是,这位波共领导人已经成了一个在酒精中寻求慰藉的极度神经质的人。因此,那种逼迫波兰领导层采取行动的方式,会使他和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认为:苏联即将入侵。而在会晤的同时,华约军队在波兰境内及边境附近的地区恰好又在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就更让人深信不疑——这与克里姆林宫决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苏军的动作一模一样。
12年前施压的对象是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现在轮到卡尼亚了。1981年3月,卡尼亚和雅鲁泽尔斯基再次来到莫斯科,而乌斯季诺夫把这位波共领导人训得像小学童一样。“卡尼亚同志,”他嚷道,“我们的耐心耗光了!在波兰我们有的是可以信赖的人。我们最后再给你两周时间,去恢复波兰的秩序!”在波兰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后不久,华约军队和克格勃就开始对波兰大肆恫吓,包括连续三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不过,乌斯季诺夫的威胁是在虚张声势,因为克里姆林宫的各位领导人此时并没有考虑入侵。
1981年夏,苏联人竭力想在波共内部寻找并组织“健康的力量”,以便另外对卡尼亚和雅鲁泽尔斯基施压,但结果却令他们失望:波共内部的强硬派几乎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受过教育而且具有改革意识的人——其中包括记者米奇斯瓦夫·拉科夫斯基(Myaczyslaw Rakowski),克里姆林宫有许多人将其视为危险的“右倾修正主义分子”。民主德国、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领导人,尤其是罗马尼亚的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cescu),对这些新的情况可以说是更为担忧。当年夏天在克里米亚与勃列日涅夫举行的会议上,他们开始要求武装干涉。然而勃列日涅夫坚决地拒绝了。”
勃列日涅夫仍然相信自己可以重新恢复欧洲的缓和局面,所以对入侵波兰的主张很讨厌。此外,波兰危机中的经济问题也让他和其他苏联领导人知难而退。与波兰人打起来已经是够糟的了,但入侵和占领在经济上的代价也不啻为一场灾难。切尔尼亚耶夫1981年8月在自己的日记中评论说:“勃列日涅夫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唯一聪明的方法。让波兰在经济上一直依赖我们,这我们承担不起。”的确,克里姆林宫并没有多余的资源用来承担迅速增加的各种义务。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苏联在全世界共帮助或扶持了69个苏联的卫星国和扈从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起,苏联每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GDP被用于扩军的经费。这一政权通常都是靠挪用人民的储蓄、出售伏特加和暗中累积预算赤字来填补漏洞。另外一个重要的岁入来源是出口石油和天然气:从1971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分别增加了七倍和八倍,与苏联给华约国家的享有大量补贴的石油天然气的输送量增加的速度相当。1974年后,世界石油价格翻了四倍,莫斯科也不得不把它给华约盟国的石油价格提高一倍,并提供十年期低息贷款进行补偿。苏联的经济利益要求削减给中欧各国的如此慷慨的援助,但“社会主义帝国”的利益以及集团内部的义务却要求加大援助的力度。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卡特总统对苏联的经济制裁加剧了苏联集团内部在经济上的紧张关系。苏联的各位领导人再也不能强迫受其庇护的中欧政权去分担重新开始冷战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了。1980年2月在莫斯科的一次会议上,这些国家的党的书记们告诉克里姆林宫的同志说,要是再减少与西方的经贸往来,他们就承受不了了。华约成员国在经济上对北约国家的依赖性,此前只有民主德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是这样。这些共产主义盟国实质上就是在告诉莫斯科,要堵住“社会主义共同体”的漏洞,只能由苏联人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