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冷战之路,1945~1948(第4/23页)

斯大林与美国“原子外交”的斗争并不限于中欧,它还延伸到远东。10月,克里姆林宫对国民党的态度转向强硬,并开始支持中国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军队。中国历史学家认为这跟美国在伦敦会议上拒绝让苏联在日本事务中发挥作用有关。其实,它属于斯大林对拜恩斯“原子外交”回应的一部分。当斯大林9月底接到报告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东北登陆以帮助国民党的时候,他被激怒了。在他看来,这预示着实力天平的改变,对苏联在东北亚的长期影响力构成了威胁。克里姆林宫试图再次利用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东北的存在来抗衡国民政府。

11月底,杜鲁门把著名的军方领导人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作为外交特使派往中国,为国民党打气,反对苏联人与中国共产党。然而,就在马歇尔抵达中国的时候,斯大林已经转变了策略,从“坚定政策”改为寻求妥协。中国东北的苏联代表开始与国民党官员合作。跟在欧洲一样,斯大林在远东也想向美国人发出信号:他准备重返雅尔塔框架。因为斯大林知道,苏军很快就必须离开中国东北。但在此期间,对这个关键地区的争夺还在继续。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1月,中华民国的领导人蒋介石也想回到在中国东北问题上业已达成的理解。这次他派往莫斯科的不是亲美的宋子文博士,而是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蒋经国是在苏联长大的,而且还曾经是苏共党员。

莫斯科带着怀疑接待了这位使者。外交部副部长所罗门·洛佐夫斯基(Solomon Lozovsky)在他给领导的备忘录中写道,蒋介石“企图在美苏之间搞平衡”。这不符合苏联不让美国染指中国东北的目标。“我们除掉了我们边界上的日本邻居,我们不能再让中国东北成为另一个大国施展其经济政治影响的舞台。”洛佐夫斯基建议,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美国对华北的经济渗透。哪怕是斯大林本人也不可能说得比这更好了。

杜鲁门给苏联人帮了忙。12月15日,他宣布美国不会站在国民党一边,武力干涉中国内战。在莫斯科谈判前夕,这条消息削弱了蒋介石的地位。他的儿子秘密地告诉斯大林:为了得到斯大林的帮助,恢复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对中国东北和新疆的控制,国民政府准备与苏联建立“最亲密的”同盟关系。蒋介石还承诺在苏中边境实行非军事化,并给予苏联“在中国东北经济中最重要的地位”。不过,蒋介石坚持在华北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这让斯大林明白,他并不准备彻底倒向苏联。”

斯大林建议就中国东北的经济合作问题签订协议,而且要把美国人排除在外。他是想完全控制中国东北。凭借苏联的军事占领,这一点很容易实现。即使他们撤走了,也可以通过中共的军队来抗衡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和美国人。因此,斯大林坚决拒绝蒋介石提出的向毛泽东施压的要求;他只是指示中共采取低姿态,集中力量占领农村和小城市。

针对中苏重归于好的迹象,美国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1946年2月,美国人向蒋介石施压,要他取消与莫斯科的双边经济谈判。他们公开了罗斯福与斯大林就中国问题达成的秘密协议,企图以此来破坏《中苏条约》。反过来,苏联代表也公开表示,不考虑在中国东北实行“门户开放”。虽然莫斯科宣布从中国东北撤军,但克里姆林宫最终让中共军队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各大城市。

不过,对莫斯科来说,起初那么顺利的事情,最终却使雅尔塔与波茨坦体系中煞费苦心的平衡出现了重大分裂。斯大林想通过控制从中国东北撤军的时机,逼迫国民党在经济上向苏联做出让步并防止在那里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他未能实现这些目标。而且,尽管斯大林费尽心机,他还是没能将中国东北变成苏联独享的势力范围。最终他不得不把这个地区让给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以换取毛泽东与苏联结为战略同盟的承诺。

对周边地区的试探

到1945年8月为止,几个月以来,克里姆林宫一直陶醉于天空如此广阔的气氛当中,就连广岛原子弹也没能让他们马上清醒过来。斯大林一边在中欧和远东建立安全缓冲区,一边开始瞄上土耳其和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