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的基辅演讲(第4/11页)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就在尼克松飞往基辅前的10天,勃列日涅夫刚用他的亲信弗拉基米尔·谢尔比茨基替换了有民族主义思想的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佩特罗·谢列斯特。勃列日涅夫的门生粉碎了乌克兰正在萌生的民族意识,把它变成了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范本和维护莫斯科统治的堡垒。
谢尔比茨基和勃列日涅夫是来自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同乡,谢尔比茨基是当地大家族的重要人物,这些勃列日涅夫忠诚的追随者在他们的领袖1982年11月逝世之前,一直有力地统治着苏联。谢尔比茨基建立了只忠诚于他个人的党内金字塔,戈尔巴乔夫用了4年时间,直到1989年秋,才有足够的力量将他赶下台。
自从20世纪50年代起,乌克兰共产党的精英们不仅统治着自己的共和国,也以次重要身份参与苏联的管理。就像西方的政治学家们所知道的那样,乌克兰,这个“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在20世纪50年代已和苏共的领导们达成了权力分享的非正式协议。因为就在那时,乌克兰共和国帮助自己的前领导人,也就是长期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的尼基塔·赫鲁晓夫在莫斯科掌握了权柄。
那时俄罗斯人还没有自己的共产党,但是管理着苏共,而来自乌克兰的共产党干部就成了莫斯科党代会上最大的投票团体。他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投票权。赫鲁晓夫因此把许多他的乌克兰支持者带到了莫斯科,并且委以重任。可以说,1964年的克里姆林宫政变虽然将他罢免,却反而增强了乌克兰官员的地位。
取代赫鲁晓夫掌管苏共的是来自乌克兰的俄罗斯族人——勃列日涅夫,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党员登记卡的“籍贯”一栏,填写的是“乌克兰”。另一位乌克兰人尼古拉·波德戈尔内1965年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是苏联正式的领袖。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一职由俄罗斯人阿列克谢·柯西金担任,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逝世后,另一位乌克兰官员尼古拉·吉洪诺夫接替了他的职务。内务部长和克格勃两位副局长都是勃列日涅夫的亲信,也是乌克兰政党机器的产物。即使在勃列日涅夫逝世之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集团希望继续它的统治:病中的领导人看到谢尔比茨基成为了他的继任者。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随后,安德罗波夫掌管下的克格勃控制了克里姆林宫。戈尔巴乔夫虽然是半个乌克兰人,可是,他和乌克兰的政党机构没有任何关系,和首都莫斯科的乌克兰人也毫无瓜葛,是安德罗波夫使他声名鹊起。戈尔巴乔夫还把谢尔比茨基从他的位子上赶下台,阻断了乌克兰官员通往莫斯科进而发挥影响力的通道。
对于党内的乌克兰精英们而言,既没希望在中央一展宏图,又在家乡受到攻击,他们感觉遭到了莫斯科的背叛。自赫鲁晓夫时代起,他们就和苏联达成了协议——他们以自己的忠诚换取在家乡乌克兰的无限统治权,同时分享中央的权力,如今,这一协议失效了,而且废除协议的人不是他们。
1986年4月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乌克兰党内精英的愤恨不满随即滋生。这个核电站完全由莫斯科掌控,然而,乌克兰当局却要全权应对灾难引发的长期后果,还要照顾那些从核污染区搬迁出的人群。而且,当放射性云层到达基辅时,莫斯科方面还要求举行五一游行。乌克兰党内精英们认为戈尔巴乔夫强迫谢尔比茨基举行游行,并威胁他如果不照办的话,将把他驱逐出党。切尔诺贝利事件引发了反对莫斯科的群众抗议游行,这次又是乌克兰的党内精英不得不处理该局面。从上层来说,中央鼓励共和国开展民主运动,此举进一步削弱了乌克兰当局的权力。这些精英们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和遗弃,愤愤不平。如今,中央除了带给他们麻烦之外,什么也给不了他们。[11]
当老布什夫妇到达基辅时,受到了57岁的乌克兰议会议长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的欢迎。报道称他是“一个精力充沛、两鬓斑白、皮肤黝黑的家伙,和约翰·高蒂(曾是美国黑手党甘比诺家族的教父。)有几分相似;很明显,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或许是乌克兰的纽特·金瑞契(美国共和党籍政治人物。曾在1995年到1999年期间担任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他是美国国会历史上最具权势的众议院议长之一。)吧”。克拉夫丘克的背景和纽约臭名昭著的黑手党头子以及正在升起的美国共和党新星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位前共产党官员,现在是他担任议长的第二年。他艰难地维系着平衡,一方面,维护着对苏联中央忠诚的假象,另一方面在处理与影响式微的戈尔巴乔夫以及权力渐长的共和国领导人的关系时,又有力地维护自己家乡的利益。面对谢尔比茨基时代党政机器和声势渐长的乌克兰独立民主运动组织的不同利益,克拉夫丘克被认为是唯一有能力调和各方利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