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上的不速之客(第2/11页)

一位目睹了这一场景的《华尔街日报》记者这么写道:“布什和戈尔巴乔夫故意看向另一侧,他们谈了好久,仔细地讨论着悬挂在他们头顶上的那盏精美吊灯。”宾客中有许多戈尔巴乔夫政府班子成员,叶利钦傲慢无礼的举动让他们很不舒服,对美国人来说也是如此。后来,老布什对他的随员说,叶利钦是“真麻烦”,试图利用他来抢镜,把戈尔巴乔夫的风头遮住。

布什在回忆录中写道,看到叶利钦陪同芭芭拉走向餐厅,“一定会让戈尔巴乔夫倍感尴尬”。斯考克罗夫特在叶利钦几年前第一次访美时就对他心生厌恶,他气愤地说:“应该告诉那个家伙,我们可不想让他利用我们,来实现自己的小伎俩。”因此,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杰克·马特洛克受命给叶利钦的外长安德烈·科济列夫递了话。马特洛克后来写道:“叶利钦的举动既粗鲁,又幼稚,他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故意这么做,这使得戈尔巴乔夫和布什总统都感到不自在。”[5]

尽管老布什、斯考克罗夫特和其他美国代表团成员都不喜欢叶利钦,可是他们知道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必须同这位新当选的俄罗斯领导人打交道。随着戈尔巴乔夫这颗政坛之星日渐晦暗,叶利钦把他自己推上前台,成为美国政府处理对苏事务中最大的新希望。他和戈尔巴乔夫天差地别。叶利钦是公众选举出的领导人,却公开谴责共产主义思想,立志让莫斯科的内外政策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然而,想想他的怪脾气吧,人们真能跟他合作吗?和他打交道时,要怎么做到不削弱戈尔巴乔夫的威望呢?这是老布什总统和他的顾问们最为困惑的地方。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年纪相同,背景也有几分相似。叶利钦于1931年生于乌拉尔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白手起家,依靠过人的精力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他学习工程学,最先在建筑界博得名声,可以这么说,建筑业是苏联经济体系中最棘手的行业。与军工业不同的是,建筑业总是资金不足,人手短缺,政府不断地把囚犯送去建筑工地劳动,公司才得以完成五年计划。在这个领域,主要靠的是建筑头头自身的实力,叶利钦在这方面毫无问题。

他的事业从1955年开始起步,他最初是乌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的一位工头,一路披荆斩棘,迈向权力的顶峰,靠的是过人的业绩。1976年,他被选为俄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区委第一书记。在45岁时,他事实上已经成为这片巨大工业区的主宰者,从苏联行政区划的重要性来说,这里比戈尔巴乔夫起步的斯塔夫罗波尔市要重要得多。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的攀升之路靠的是种粮,以及伺候好那些来他那里泡温泉的莫斯科政坛大佬们,那么,叶利钦则是靠工业产量和建筑业定额来达到目的。叶利钦能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声名大噪,不仅因为他建造了什么(他主持修建的许多建筑,包括歌剧院等,都深受年轻的共产党书记的欢迎),还因为他摧毁了什么。

1977年,接到莫斯科方面的命令,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的官员拆除了1918年夏布尔什维克绞杀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皇室成员的房子。因为政府官员担心这间房子可能变成敬奉和朝拜的场所。叶利钦拆房和盖房一样神速,这间沙皇最后的避难所,目睹了旧俄国的灭亡,却在一夜之间被叶利钦荡为平地。

叶利钦经常在国内向普通民众发表演说,喜欢被公众吹捧,然而,直到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开放,并且把这位“人造发电机”(指精力充沛)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请到莫斯科时,他才开始成为一位民主领袖。他很快接手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因贪腐而瘫痪的莫斯科市政府。

叶利钦开除了旧干部,把他的办公室向莫斯科记者们敞开,这些人对这位精力充沛、锐意进取的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给予了盛赞。但是,叶利钦很快发现,不像在遥远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他不再能自己做主了。在莫斯科,这位强势的新市委书记不得不应对更加有权势的苏共中央政治局,而他只是政治局一位候补委员。他的同事很快注意到,叶利钦在经历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狂热之后,陷入了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