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和中兴,大唐的回光返照(第5/5页)
这本书在自然地理方面的资料也相当丰富,写了附近山脉的走向、水道的经流、湖泊的分布等。全书共记载水道五百五十余条,湖泊一百三十多处,不仅记载了那些为人所知的大川大泽,还记载了一些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小河流,他还对各种地貌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在经济地理方面,李吉甫在每个府、州之后都写有贡赋一项,这是这本书首创的。上面记录的贡品大多是当地的土特产,包括著名的手工艺产品和矿产、药材等,对当地的水利设施和工矿业以及其他经济资料也有记载。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总结和发展了前代地理学著作的优点,还有自己的创新,所以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地理学著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元和礼佛,韩愈冒死上疏
唐宪宗李纯在力主削藩的过程中,可以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是在削藩战争胜利后,他却开始自以为是、忘乎所以。尤其是到了晚年,李纯竟然迷信起佛法来。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一开始只是在少数百姓中流传。汉代灭亡后,在魏晋南北朝混乱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地流传。到了唐代中期,佛教达到了鼎盛阶段,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并称“三教”,相互形成鼎足之势。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给征兵、劳役、官吏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百姓的积怨很多。
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隔三十年才开放一次,供人瞻仰礼拜。佛骨是佛涅槃后,火化所留下的遗骨和骨灰,又称为佛舍利,或舍利子,也有以佛身的部位而命名的,如佛顶骨、指骨、佛牙等。在佛骨中,以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最为珍贵,据传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将他火化之后,从灰烬中找到了了头顶骨、牙齿、中指骨和八万四千颗舍利子。
唐宪宗李纯听说后就想把佛骨请进宫中,认为这样做能够求得风调雨顺,国顺民安。于是,他特地派了几十人的仪仗,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位于长安的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庙里,让长安的百姓瞻仰。王公大臣们见皇帝如此虔诚,不管是不是信仰佛教,都想去凑个热闹,千方百计地寻找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和手臂上烫几个香疤,算是对佛祖的虔诚。
当时,朝中有一位大臣叫韩愈,字退之,他不仅是一位直言敢谏的大臣,还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向来不信佛,更不要说去瞻仰佛骨了。他对这种铺张浪费迎接佛骨的活动极为不满意,他给唐宪宗李纯上了一道奏章,劝谏他不要再干这种迷信的事情。他说佛法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在汉明帝以后才从西域传了进来,历史上凡是信佛的朝代,寿命都不长,所以他认为佛是不可信的。
李纯收到这封奏章后,大发雷霆,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过来,气愤地说:“爱卿,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人各有志,他不信佛我可以不追究他,但是他竟然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不长,这不是在咒我死吗?就凭这一点我就不能饶了他,一定要把他杀掉!”宰相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并且说好话安慰皇帝,直到李纯的火气慢慢消退。
除了宰相裴度,替韩愈求情的大臣还有很多,李纯碍于面子就没有杀掉韩愈,只是把他贬谪到潮州去当刺史。但是韩愈仍然不服软,坚持自己的主张,写诗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