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和中兴,大唐的回光返照(第4/5页)

朝中的两位重臣一死一伤,京城一片哗然。李纯立刻下诏,让骑兵护送大臣上下朝,宰相所过之处,路人必须回避,但是大臣们仍然十分恐慌,去上朝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的。可气的是,刺客行凶后竟然留下字条,威胁破案的官员如果捉拿他们,就杀死他们,办案的官员吓住了,不敢再去搜寻线索。眼看着案子一再被拖延,当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疏请求加快抓捕凶犯,朝中权臣们觉得他多管闲事,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兵部侍郎许孟容去觐见李纯,哭着说:“陛下,这可是惊天大案啊,之前从没发生过宰相去上朝却被刺客在路上杀害,如果不能抓捕他们,这可是朝廷的奇耻大辱啊!请您下令尽快破案,以告慰宰相的亡魂。”李纯被这番话感动了,立即下诏擒拿刺客,抓获刺客的人有重赏,授五品官,隐匿刺客的人灭族,还派兵在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展开大搜捕。李师道手下的一名士兵悄悄去告密,说刺客是李师道派去的,而且他已经秘密带兵潜入了洛阳,预谋叛乱。李纯听说后立刻派兵围剿,捉拿了李师道及其党羽数千人,刺客也全部落网,斩首示众。

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志》

唐代有一位修史纂志的著名宰相,他就是赵郡李氏家族的李吉甫。出身名门望族的李吉甫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为日后修史著书奠定了基础。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担任了太常博士,受到宰相李泌和窦参的器重。后来,李吉甫被外放为明州长史,历任柳州刺史和饶州刺史等职务。唐宪宗李纯继位后,让李吉甫返回朝廷,把他召入翰林院,担任了翰林学士,并改任中书舍人,赐予紫衣。

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后,大部分的朝臣都认为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主张出兵讨伐。宰相杜黄裳却极力主张出兵讨伐,还推荐了神策军使高崇文担任伐蜀主帅,李吉甫也赞成出兵讨伐。西川平定后,李吉甫又建议让高崇文和严砺分别担任西川、东川的节度使,让他们相互牵制。

李吉甫因为曾经被外放十多年,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奏请皇帝,让节度使属下的各郡刺史独自为政,建议禁止州刺史擅自拜见节度使,同时禁止节度使以岁末巡检的名义向州县的百姓征收苛捐杂税。李吉甫觉得镇海节度使李锜骄横跋扈,有反叛的危险,所以劝李纯召他回朝,加以控制。但是三次征召都被李锜以患病为由搪塞过去。后来,李锜果然发动叛乱。李吉甫建议李纯派兵攻打李锜,顺利平叛,李吉甫因此获封。

李吉甫原本和窦群等人关系很好,但是窦群担任御史中丞后,和李吉甫产生了矛盾。后来,李吉甫患病,让医生留宿在家,窦群却抓了医生,禀报皇帝说李吉甫结交术士。李纯查知实情后,贬谪了窦群等人。虽然有惊无险,但是李吉甫通过这件事知道自己在朝中树敌过多,就辞去相位,出镇淮南。他在淮南的三年里,率领百姓修筑了几个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近万顷,还免去了当地百姓数百万石的欠租,深得民心。

李吉甫因病去世时,时年五十七岁。他生前除了担任宰相,更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编纂的一系列书籍。他撰写了《六代略》三十卷,《元和国计薄》十卷,《六典》诸官职《百司举要》一卷,《删水经》、《元和十道图》、《元和郡县图志》等著作。

其中最有名也是流传最广的就是《元和郡县图志》。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的疆域政区、建置沿革、山川物产、户口变迁等情况。各卷叙事文字之前都有绘制的地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但是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地图都已经找不到了,仅仅剩下文字,所以改称《元和郡县志》。

李吉甫撰写《元和郡县图志》这样一部地理学著作,和他当时的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活在一个藩镇割据的战乱年代,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当宰相以后更深切地感受到国力衰弱和藩镇的巨大威胁,所以急切地希望讨平藩镇,维护朝廷统治。他认为掌握山川形势、户口物产和交通要塞等全国地理状况,是事关兴替安危的大事。

《元和郡县图志》作为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对政区沿革地理方面有非常系统的描述。每一县下都写了当地的发展沿革和名胜古迹等,还作了一些必要的考证。李吉甫在写书的时候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对于那些弄不清楚的问题,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抱着存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