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8/9页)
王伾因为善于书法当了李诵的书法老师,王叔文因为善于围棋当了李诵的围棋老师,这两人都是翰林待诏,奉李适之命陪太子学习、娱乐。李诵对自己的老师们十分尊敬,每次上课前都先向他们行礼。王伾和王叔文见李诵很有上进心,就在对弈和书写的间隙向他教授有关治国安邦的事情。
有一次,王伾和王叔文在谈论朝廷中的弊端,李诵在旁边听得连连点头称赞,他说:“我想把这些弊端告诉父皇,希望他能够更正。”王叔文却说:“我觉得太子的职责是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应该对其他的事情品头论足,尤其是政事,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让皇上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到时候太子该怎么为自己辩解呢?”李诵听完后恍然大悟,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这番点拨,我恐怕就铸成了大祸啊!”从此,李诵对王叔文更加信任,太子宫中的大小事务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组成了一个以王伾和王叔文为中心的太子集团,其中有一批抱有政治理想的年轻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字梦得,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参加过进士考试。刘禹锡自幼好学,二十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又参加了博学宏辞科,荣得高第。他才华出众,诗文誉满天下,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掌书记,杜佑调任中央担任宰相时,把他一起带到京师,得到了王叔文的赏识,成为太子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柳宗元,字子厚,也算是官宦子弟,下笔撰文思如泉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刘禹锡是同年中的进士,参加博学宏辞科以后,被授予校书郎,后被人引荐给王叔文,也成为太子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在这一集团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他就是日后的宰相韦执谊。韦执谊,出身于京兆名门望族,自幼聪明,中进士擢第,被唐德宗李适拜为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仅二十多岁的他深得李适的信任,经常与皇上吟诗作对,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人一起出入禁中,在当时的朝野上非常瞩目。他与王叔文结缘于皇上的生日华诞,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太子敬献佛像作为贺礼,李适对太子的这个礼物非常满意,龙颜大悦,命韦执谊写了赞语,又让太子赐给韦执谊钱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去表示感谢。李诵借机郑重地向翰林学士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就这样,韦执谊与王叔文结交了,因为志同道合,所以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太子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由于当了太多年的太子,李诵心中十分压抑,心有大志而无法施展,于是抑郁成疾,身体状况很不乐观,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能力。此时的唐德宗李适到了暮年,对儿子的病情十分挂念,经常亲临探视,还派人遍访名医为李诵治病,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皇上和太子的身体都状况不佳,所以宫中的政治空气顿时变得沉重起来。由于太子李诵一直卧病,唐德宗李适每天都悲伤叹息,卧床不起,病情很快恶化,没多久就驾崩了。李适驾崩后,太子李诵终于继承了王位,结束了长达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
“永贞革新”的过眼云烟
永贞元年(805年),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唐顺宗。他当太子的二十多年中,十分关心朝政。李诵的父亲唐德宗李适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早期励精图治,但是到了晚年却姑息养奸,纵容藩镇割据四方,还委任宦者以大权,并准许他们到处聚敛财物。
当时,唐德宗李适设立了宫市,名义上是由宦官们替朝廷采买东西,实际是明着抢夺老百姓的财物。他们依着皇帝的权势,随意抑价,甚至白取白拿。与宫市一样霸道的,还有五坊。五坊就是当时替皇帝饲养打猎所用鹰犬的地方,这里也是由宦官掌管,他们为非作歹,到处残害普通百姓。他们假借在老百姓住的地方张网捕鸟雀,用残暴的手段抢夺老百姓的钱物,有的宦官甚至把罗网张到人家门口,不许百姓出入,给了钱才能出门,还有的把罗网盖在井上,如果百姓来打水,他们就训斥百姓惊扰到为皇帝供奉的鸟雀了,又打又骂,直到百姓拿出钱物求饶,他们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