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7/9页)

后来,又爆发了李怀光的叛乱,李适把神策军分为左右厢,任命窦文场和宦官王希迁分别为神策军的左右厢都知兵马使,神策军左右厢改称为左右神策军。李适还在北衙禁军中特设了左右护军中尉监和中护军监各二人,也是由宦官担任。李适还将宦官担任各地藩镇监军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们做了大印,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李适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成为了他日后政治中枢当中的重要力量。

唐德宗李适的儿子唐顺宗、孙子唐宪宗以及后来的唐敬宗、唐文宗等人都是死在了宦官手中,宦官专权是唐朝晚期政治腐败、黑暗的重要表现,这一情况的形成,与李适对宦官态度的转变有直接关系,所以只得喝下这杯自己亲手酿出的苦酒。

二十六载,皇太子终登帝位

唐顺宗李诵在父亲唐德宗李适即位的那年,也就是大历十四年(779年)时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当时他十九岁,已经初为人父。但是李诵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时才正式即位。这样算来,李诵整整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才当上了皇帝。

在李诵做太子的这二十六年中,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战,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互相攻击,所以心智成熟得比较早。李诵从小就十分好学,擅长写书法,尤其是隶书。在“泾师之变”随唐德宗李适出逃避乱时,李诵带着兵马,在长达四十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勇敢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由于太子亲自出战,将士们在他的鼓励下,全都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保证了父亲的安全。

尽管李诵并没有像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太子那样波折不断、动辄被废,但是由于郜国大长公主的案子,他也险些陷入了深渊黑洞中。郜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女儿,她与驸马萧升所生的其中一个女儿成为了李诵的太子妃。郜国公主因此觉得自己地位特殊,所以总是任意出入太子宫。她在丈夫萧升死后,生活极为放荡,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等官员暗中结交。于是,有些看不惯的人就告发郜国公主淫乱,还精通巫蛊之术,影响非常不好。李适知道以后很生气,因为郜国公主是太子李诵的丈母娘,所以就把李诵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李诵被骂后惶恐不已,于是请求和自己的妻子离婚。但是李适当时已经萌生了废掉李诵改立舒王李谊为太子的念头。

舒王李谊是李适的弟弟的儿子,但是弟弟死得早,李适就将他收养,像宠爱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培养他。但是当时有朝臣认为皇帝废掉亲生儿子的太子之位而改立侄子为太子十分不妥,便为李适详细列举了太子废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废立太子的谨慎原因,和唐肃宗李亨因为冤杀了建宁王而后悔不已的事例,劝李适不能一时兴起就做决定,要吸取前车之鉴,李适最终还是决定保留李诵的太子之位。

在这之后,郜国公主被幽禁起来,凄凉地死去了。郜国公主的亲属也有很多受到了牵连,她的女儿和皇太子妃被杀死了,她的五个儿子和太子詹事李昪等官员被流放到边境之地。经过这场变故,李诵为人处世变得更加谨慎了,说话也都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李诵在庭院里设了宴,邀请了父亲李适,他在院中的湖水里放了好多条彩船,让宫女划船唱歌,李适十分高兴,问他有什么感受的时候,李诵引用诗句作答,没有正面回答,生怕说错话惹怒了父亲。

李诵在父亲面前,只对一件事发表过意见,那就是阻止李适任用裴延龄和韦渠牟等人为宰相。李适晚年的时候,变得敏感爱猜疑,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都被李适嫌弃和疏远,反而是那些奸佞小人得到了信任和重用,裴延龄、韦渠牟就在其中。他们仗着皇帝的信任,排挤、诬陷其他大臣,盘剥百姓、聚敛钱财,大家都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身为太子的李诵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但李诵对于其他事情,总是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李适面前谈论政事时,他总是不苟言笑,很少发表意见,把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深藏在心底。但是李诵并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他私下就常和身边的亲信王伾和王叔文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