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16/19页)

随着时间的流逝,安禄山的谋反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掉,由他自己另外委派。李隆基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回长安,他也推托有病去不了。李隆基开始对安禄山起了怀疑,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快叛乱。

安禄山经过周密的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伪造了一份李隆基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我接到了皇上的密令,所以要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面面相觑,觉得很突然,但是没人敢对圣旨表示怀疑。

第二天一大早,安禄山就带兵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从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过战争,老百姓有好几代没看到过打仗,看到这阵势,不禁恐慌起来,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的大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叛乱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城,李隆基最开始以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张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谁经过这样的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有杨国忠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说了,安禄山要造反,这不是让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的,不出十天,一定会有人把安禄山的人头送来的。”

李隆基听了这番话,放下心来。但是没有多久,安禄山的叛军就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安史之乱爆发了。

马嵬兵变,贵妃香消玉殒

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共十几万士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的唐朝因为一直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点防范都没有。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叛军控制了河北大部分郡县,河南的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叛军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几天的时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李隆基听信了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以防守不得力为罪名,处决了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元帅,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险要,唐玄宗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长安。可是李隆基太过急功近利,想要尽快平定叛乱,而且宰相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公报私仇,想要借刀杀人。于是杨国忠挑唆皇上,让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出战,结果,潼关守军被叛军诱入河南灵宝的七十里隘道,由于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被围困在那里,所以全部被叛军歼灭,潼关遂告失守。潼关一破,都城长安失陷在即,朝廷一片哗然。

李隆基见情况危急,下诏令说要亲自率兵征讨叛贼安禄山,还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京兆少尹灵昌人崔光远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让将军边令诚掌管宫殿的钥匙。李隆基假称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将要赴镇,命令剑南道准备所用物资。当天,李隆基移居大明宫,夜深之后,李隆基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重赏他们大量的金钱,又挑选了骏马九百多匹。趁着天还没有亮,李隆基就带着杨贵妃姐妹几人、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亲信的宦官、宫人从延秋门出发,仓皇逃难,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和皇孙也顾不上了。

李隆基一行人路过国库的时候,杨国忠等人请求放火烧掉这里,他对李隆基说:“陛下,不要把这些钱财留给叛贼,还不如一把火烧了。”李隆基心情十分低落,叹了口气说:“如果叛军来了没有钱财,一定会向百姓征收的,还不如留给他们,这样就能减轻百姓的苦难了。”

天亮后,文武百官入朝,打算面见圣上,到了宫门口,看到仪仗队的卫士们仍然整齐地站在那里,可是等到宫门打开后,发现里面一片混乱,宫人们早上起来发现皇上不见了。于是王公贵族、宫女太监纷纷收拾东西,四散逃命去了。很多宫外的地痞流氓争相进入皇宫和王公贵族的宅第,抢夺金银财宝,还跑到皇宫大殿里四处游荡参观,放火焚烧了国库。几个大臣闻讯赶来,带着部下救火,派人守卫皇宫,杀了那些地痞流氓,局势才慢慢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