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日月当空,拨响内乱之弦(第7/14页)
武太后本来就打算将李唐宗室一网打尽,为自己登基扫平最大的障碍,现在诸王的叛乱恰好给了她一个消灭宗室势力的机会。虽然真正起兵的只有越王父子,她却将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等一起收审下狱。然后命监察御史苏珦审查此案,苏珦经过审讯和查问,报告太后说全无证据。有的大臣察言观色,诬告苏珦与韩鲁二王通谋,武则天召来苏珦责问他为何庇护逆贼,苏珦却直言相辩。武则天就把他外调为河西监军,改换酷吏周兴审理此案。周兴立刻对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譔、常乐公主等人酷刑逼供,逼迫他们全部招认,然后胁迫他们自杀,给他们改姓。武则天还把十二位唐朝皇族诬以叛逆罪名,诛杀抄家,除出宗籍,舒王李元名和纪王李慎这两个坚决拒绝参加前次诸王叛乱的亲王,终于是没有逃脱死于非命的下场,李唐宗室又被除掉了一部分。
武太后在明堂举行祭祀大典,下诏书颁布天下,将武士彟追尊为周忠孝太皇,杨氏追为忠孝太后,坟墓改称曰“陵”。有一位大臣知道大局已定,便带领关中的九百余名百姓来到皇宫,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武则天没有马上答应,但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于是一时间,文武百官、远近百姓、四夷酋长、还有各色僧侣道士都闻风而动,请求武则天改国号,让皇帝改武姓,还编造了离谱的祥瑞现象请武则天登基称帝。
看到这番景象,傀儡皇帝李旦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表态的话,就会走上几个哥哥的老路。于是他自请降为皇嗣,改姓武,恭请太后登基为帝。武则天心中暗喜,但是假装不同意,但是李旦一再坚持。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已经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在民众和官员的拥护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但仍以李旦为皇嗣,改姓武氏。武则天下令立武氏七世先祖庙于洛阳,还说武姓出自周朝王室的周平王幼子姬武,于是把周文王追尊为始祖文皇帝,其妻姒氏为文定皇后,姬武被追尊为睿祖康皇帝,其妻姜氏为康惠皇后,算是为自己找到了显赫、正统的远祖。武氏族人也水涨船高,都成了宗室,共有十三人封为王,武则天的亲姐妹都已经不在人世,姑姐甚至堂姐妹们都封为长公主,可谓是一人当道,鸡犬升天。至此,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打下的大唐江山,落入了武氏之手,成了武家天下。
铁血政治,对决父权社会
自古以来,在龙凤呈祥中都是龙主凤从,不管凤如何耀眼,都逃不过附属的命运。在“真龙”执掌天下的唐王朝中,偏偏有一只“凤”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用尽各种手段,跻身到了帝王的行列,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这只耀眼的凤凰就是武则天。武则天采用了各种高压政策,对决这个父权社会。
武则天是个厉害角色,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她进一步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大力提拔了社会中下层出身的官员,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多年垄断官场的豪门氏族对抗,她还制定了自己的用人方针:对待小人,利用而不重用;对待正人君子,进行限制性、带有怀疑和严密监视的使用,让这两类人互相牵制,以便为她效力。在这种用人思想的指引下,她大肆使用酷吏、鼓励告密,对手握权力的正人君子严密监控,一旦有嫌疑就贬斥甚至砍头。
那时,依照前代旧规,西朝堂设有“登闻鼓”,百姓或臣子有谏议、有冤情,都可以击鼓,以达天听,东朝堂设有“肺石”,百姓如果想告发官员渎职,就可以站在这块石头上,皇帝闻报可以立即处理。但是,由于朝堂重地日夜有兵卒把守,不易靠近。后来,武则天下令:“登闻鼓和肺石无须派人看守,如果有人击鼓立石,马上取状纸交给我。”这无疑是鼓励臣民上言,打通了民间向朝廷告状的环节。这时的御史权力只局限于接受诉状而已,唯一有权处分的只有武则天一人。这个政策实行以后,各级官员战战兢兢、闻风丧胆,他们不仅要对涉及太后专权的话题小心,其他的言行也要多加谨慎。
这段时间里,武则天还让韦方质等人按照她的意图制订了法律《垂拱格》,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提升监察御史的特权,他们上可弹劾宰相,下可监控百官,独立于三省之外,只对皇帝负责。监察御史弹劾甚至可以不经过本部门的长官,直接上奏皇帝,也就是说,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也被部下监察。除此之外,她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御史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