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第9/11页)
要说唐高祖李渊任用的贤才和朝臣,不得不提的就是裴寂,他是北周贵族的后裔,曾在隋炀帝手下担任过很多职务,一直做到了晋阳宫的副监。裴寂曾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用宫中的宫女设了个善意的圈套,协助李世民让李渊接受自己的起兵反隋计划,这才有了后来的李渊晋阳起兵、登基称帝、统一全国等一系列事情。作为开国功臣,裴寂深受李渊的宠爱,被待以厚礼、视为至交,李渊还让自己的第六个儿子娶了裴寂的女儿,成为了姻亲。
唐高祖时期另一位执掌大权的人物就是萧瑀,他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第七个儿子。萧瑀从小就善于学习和书写,为人刚正不阿。西梁灭亡后跟随姐姐萧皇后进入长安。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所以李渊和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当年两人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也很好。在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的时候,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了家宴款待他。席间,李世民恭敬地对萧瑀说:“姑姑、姑父,侄儿这里有我父王写的一封信,他想请姑姑和姑父一起去商议朝政。”萧瑀看完信对李世民说:“表兄这么信任我,我怎敢违命。”所以家宴一结束,他就写信派人骑着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立刻收拾好行囊,启程去见李渊。李渊见到萧瑀夫妇十分高兴,设宴款待,封萧瑀为光禄大夫。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拟了一份政令交给萧瑀承办,但是萧瑀看完之后发现其中有几处考虑不周,就暂压了下来没有发布。按朝中的规定:皇帝下达的命令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臣子应该向上奏明,加以改正。所以,萧瑀的做法是符合规定的。但是唐高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心中很不高兴,责问他为何不按时发布政令。萧瑀慷慨陈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渊听后也只好说:“你能如此用心,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封德彝是唐朝的宰相,出身于渤海封氏,江都之变后,他投靠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文化及兵败后,封德彝投降于唐朝。一开始,李渊认为封德彝是隋朝的旧臣,谄媚而且不忠,不想接纳他。但是封德彝进献了秘策,李渊心中大悦,任命他为内史舍人,不久又升任为内史侍郎,慢慢地获得了唐高祖的信任。封德彝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的时候,两军相持不下,李渊见状有了撤军的想法,封德彝奉命回朝,为唐高祖分析形势:“王世充的领土虽然大,但是相互牵制不听调遣,真正听命于他的只有洛阳一地,现在他已经无路可退、命在旦夕了,如果现在撤军,敌军势力就有机会壮大,日后很难再铲除掉了,不如趁现在,一鼓作气,攻破敌军。”李渊听后同意继续进军,果然李世民平定了洛阳,凯旋而归。李渊大喜道:“当初发兵东征群臣都表示反对,只有秦王请求出征,封德彝也赞同,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又怎能大获全胜。”于是封封德彝为平原县公,兼任天策府司马。后来突厥入侵,遣使求亲。李渊向群臣征询意见,群臣大都主张和亲,但是封德彝说:“突厥的这种行为是瞧不起大唐王朝,认为我们不敢应战,应该打败他们再言和,这样才能恩威并施,否则他们会觉得我们好欺负,以后还会再来提更过分的要求。”李渊因此决定出兵攻打突厥。
陈叔达也是唐高祖李渊曾经重用的一位贤才,他是陈宣帝的第十七个儿子,不仅长相出众,还十分有才学,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时,攻打绛郡,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破长安后,拥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陈叔达被授为丞相。李渊称帝建唐后,任命陈叔达为黄门侍郎,后来又被封为江国公。陈叔达言语明畅而有条理,在满朝官员中十分瞩目。有一次,唐高祖宴请群臣,酒席上有一盘葡萄,陈叔达拿起葡萄却没有吃。唐高祖问他:“爱卿,你为何不吃,是不爱吃葡萄吗?”陈叔达回答:“我的母亲患有口干的毛病,她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我想把这葡萄拿回家给我的母亲吃。”李渊听了以后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他对陈叔达说:“你的母亲还健在,你可以把葡萄带回去给他吃,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想送都不能送了。”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多次在父亲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想要陷害李世民。李渊信以为真,打算惩治李世民。陈叔达听说后向唐高祖进言:“秦王有功,不可以废黜啊,而且他性格十分刚烈,如果惩罚他,怕他会承受不住内心的愤怒,气郁而生疾,要是他因此生病了,陛下后悔都来不及,所以还望您能三思。”李渊听后消了气,于是就打消了惩罚李世民的想法。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陈叔达向唐高祖进言说:“建成和元吉并没有参与建业大计,没有功勋,他们一直都嫉妒秦王的威望,既然现在秦王四海归心,陛下如果能立他为太子,一定会对国家发展有帮助的。”李渊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