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第10/11页)

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如果要说哪个人的功勋可以和秦王李世民媲美,那就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是隋朝大将军李安的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让李孝恭领兵出巡巴蜀地区。他不负众望,接连拿下了三十余州,随后攻打朱粲,大破其阵,俘获了很多敌军。李孝恭的将士都说:“朱粲是穷凶极恶之人,他的部下也都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将他们全部杀掉吧。”李孝恭却说:“如今很多城池都在敌人的管辖范围内,如果抓到敌人就杀,那以后还有谁愿意归降于我们呢?”所以就让部下将俘虏全都赦罪释放。这件事传了出去,各地相继归附。在李孝恭任信州总管的第二年,他还带兵攻打了萧铣,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升任为荆州大总管。后来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江南平定,官拜扬州大都督,后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位纷争,太上皇的叹息

李渊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全面地继承了隋朝制度的优点,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刑律、兵制、土地和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生机勃勃的王朝初具规模。然而,像许多英雄豪杰一样,李渊再老谋深算,能带兵平天下却难断家务事,管不住自己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而自相残杀。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中,李世民到处征战,功业超过了李建成。可是,身为次子,李世民无法继承皇位,心中不免会觉得有些不甘。李建成也深知,尽管自己已经当上了太子,但是弟弟李世民是自己太子地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继承权争夺的斗争。

可怕的是,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各自拥有自己的集团。李世民的政治军事集团有大约五十人,许多都是隋末唐初的杰出人物,比如杜如晦、候君集、柴绍、罗士信、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等。太子李建成的集团里有魏征、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才。

李渊没有立功劳最大的李世民为太子,引起了议论的声音。其实,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有一层不方便说出口的原因。当年,隋文帝废长立幼,杨广被封为晋王,就是因为平陈有功,势力慢慢变大。因为他出色的表现,隋文帝便废掉太子杨勇,让小儿子杨广取而代之,但是最后却酿成了灭国的悲剧。所以尽管现在李世民功勋赫赫,有勇有谋,但是谁又敢保证他一直是这样,以后会不会成为隋炀帝那样的皇帝?李渊一想到自己可能会落得隋文帝的下场时,就汗毛倒竖。这也是李渊坚持要立长不立幼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去皇帝的身份,李渊也是一位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们争来斗去、互相残杀,他怎能坐视不管。于是李渊采取了一些方法试图去缓和儿子们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脱离直接的接触,甚至一度想把东都洛阳送给李世民以平息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可是李渊转念一想,如果把李世民放到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有可能因此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中。于是他不得不一面安抚李世民,一面稳住太子李建成。但这些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无法完全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痕。最重要的是,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摇摆不定,手心手背都是肉,十指连心,失掉哪根手指都会带来钻心的疼痛。

为了让李建成尽快熟悉国家大事,李渊每次上朝,都会让李建成坐在自己身边,和群臣一起讨论各种问题,遇到不太重要的问题,就让李建成全权处理,又让礼部尚书和民部尚书担任太子的老师,帮助李建成出谋划策、决断各种问题,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李建成不喜欢学习诗文策论,对处理政务也不上心,整天无节制地喝酒,和宫里的美女们嬉戏玩耍,把两位竭心尽力想辅佐自己的老师不放在眼里,把他们的规劝当作耳旁风。两位老师发现孺子不可教也,先后告病辞去职务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