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6/7页)
这是东方文化的弱点。到现在许多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
记:我看您的书里面讲两种爱国主义,我觉得现在民族情绪这种也算是您讲的一种爱国主义吧。
袁:很狭隘、很致命的爱国主义。例如中日足球比赛,足球就是足球,跟政治有什么关系啊?你把它提升到国家关系的层面上来。让足球运动员来代表整个国家,这恰当吗?一个足球运动员可能足球技艺很高,但是他的其他方面水平怎么样就很难说了。任何人的意见、想法我们都要尊重。但是身份却要恰如其分,是国务院总理可以代表中国政府,一个平民百姓则只能代表自己或自己的公司。
记:这种爱国主义是不是有它的文化底蕴在里面的?你看我们的课本里面几乎都是把爱国者放在最高的位置上,比任何一个贤明的君主位置都要高。
袁:东方文化总是把集体放在第一位。国家有危难,应该捍卫国家,国家的正当利益应该维护,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什么是国家利益应该理性地判断。
中国除了上面说到的文化因素,还由于这几年经济发展了。经济发展以后,那种潜意识里面的天朝主义,要恢复我们大国地位的强烈愿望应运而生。人口众多的中国应该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民主、公民自由、实行法治的大国,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应该平等对待世界上所有民族。世界各国公民,都应该平等对待。这种转变,在心理基础上,缺乏足够的教育。什么东西都提高到整个国家的层面。其实是你这个公民怎样对待其他公民包括其他国家的公民的问题。尤其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要不要反思?
记:对,如果这点处理不好的话,强大反而促使了自己的狭隘民族主义。
袁:对啊。我们受侵略很厉害,这样就会老是感觉人家欠着我们的。新的基础上,怎样塑造一个公民的世界观?鲁迅和梁启超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怕中国人消失,而怕中国人能不能成为世界人。
记:不怕中国人消失指的是什么?
袁:中国人不可能消失,但是是不是具有世界公民的水平和意识?思想上,知识上,文明程度上,能不能达到世界文明已经达到的水平?国家实现现代化以前,总体的素质显然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所以他们担忧中国人能不能成为世界人。
记:世界人?世界人这个概念包括同化的意思在里面吗?
袁:不是同化。但是,对所谓“同化”也要具体分析:
第一,不要把同化说得那么恐怖。
要是以来自西方的民主、自由把大清帝国的宗法专制“同化”掉,对中国是福音还是灾难?几乎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穿T恤、牛仔裤。人总是爱舒适,图方便,为什么一定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才叫爱国?据说,目前到处在复制的孔子的标准像是吴道子画的,除了演戏,谁愿意穿上那样的宽袍大袖?十三亿中国人中又有几人愿意穿长衫马褂?
第二,清醒地认识文化更新的规律。
文化通常是自然淘汰、自然进化的,生的该生,死的该死。在文化领域,受群众喜爱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可能死亡的。反过来则是不受人欢迎的东西,不论如何保卫,也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历史上的确有些族群被文化水准较高的族群同化。被同化的族群原有文化便成了保留在博物馆中供人研究的文化。那些消亡了的东西,即放进博物馆的东西,即使是民族文化也并不可惜。现在还有人愿意缠小脚吗?保留三妻四妾行吗?这些都是地道的中国文化。
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如何提高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不关注这个核心问题,这个民族的文化倒真的会随着民族衰亡而成了博物馆文化。玛雅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现代化是保持民族特性的最好途径。生活富裕了,文化水准高了,保护民族文化瑰宝的自觉和能力必然随之提高。说现代化不利保留民族性,完全与历史实际不符。
第三,像汉族有那么悠久历史的民族不可能被同化,它的特点不可能完全消灭。
不过,其发展有两个可能性:一是现代化再一次失败,汉族等民族文化沦为供人鉴赏的博物馆文化。另一是现代化事业成功,中国人有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制度环境,人才辈出,文化创造的高峰迭起,哪里用得着为中国文化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