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探寻(第4/5页)
另一方面,美国又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独裁专制和腐败非常不满,相应地采取了好些比较强硬的措施。例如,给英国和苏联等国的租借物资,受援国都可自主支配,唯独给中国的由美国政府的代表史迪威控制。又如直截了当要求中国军队打破派系和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甚至要求蒋介石交出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由史迪威统一指挥和整编,使之真正成为战胜日本的主力。
美国这些政策和措施后面,是它的宏大的战略安排。在当前,它把中国视为在亚洲的最主要盟国,是战胜日本的主要同盟军。战后则希望中国继续充当主要盟国,扶持中国成为亚洲民主、自由的支柱。1941年2月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到重庆考察,他在给总统的报告中写道:“中国现正处于十字路口。它可以发展为一个军事独裁国家,也可以发展为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如果我们明智地发挥我们的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发动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改革朝着后一方向发展……”80 这些话清晰地表达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1942—1944年间的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实质是贯彻这一战略意图过程中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效率和蒋介石的专制、小集团利益和腐败的矛盾。如果按照国民党的调子,简单地把这一事件看作蒋介石及其政府维护国家独立的斗争,那就有美化蒋介石独裁统治之嫌了。这样的认识也无法理解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在坚决支持中国收回东北和台湾、澎湖等地的同时,竟建议战后以中国为主,派兵占领日本。不过,美国政府和史迪威过于天真,对改变蒋介石独裁专制统治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因而碰了一个大钉子。后来,美国日益清楚蒋介石政府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罗斯福自己说及中国尚在十七世纪,这样的一个社会要出面担当二十世纪的任务必定力不能继”。81 政策也就相应作了调整。
宋美龄在中美外交上的活动,不过是这个大框架下的小插曲。无论她多么卖力和能言善辩,也改变不了这个基本格局。
坚持一个中国的贡献与败笔
宋美龄坚持中国统一,反对台独。这赢得许多人的赞扬。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她仅限于表明自己态度,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台独思潮所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是国民党错误地镇压1947年的二二八群众运动;一贯听任特务横行,摧残言论自由,践踏公民权利,迫使一些人走向极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个体独立性或个人主义必然日益抬头,社会需要新的制度整合,必然出现强烈的推进民主、自由、法治的呼声。当时不少仁人志士,包括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幡然醒悟,或恳切陈词,或努力抗争,要求结束专制统治。如果及时聆听民意,推进改革,就有可能化解极端,化解戾气,实现社会平稳发展,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包括宋美龄在内的国民党高层,在这些问题上长期反应迟钝,乏善可陈,延误了时机,正好为台独的泛滥创造了条件。后来她在台湾的影响日益式微,也与她没有察觉社会迫切需要向自由、民主转型息息相关。
简单地说,宋美龄主观上坚持国家统一,客观上却为台独力量的成长种下孽根。就纠正国民党的历史性错误而言,她的认识和行动远远落在政见常常与她相左的蒋经国后面。
性格与绯闻背后
宋美龄的成就与不足,首先决定于环境。20世纪头30年的革命风云造就了包括宋家在内的一批革命新贵,把宋氏兄弟姐妹推到中国政治舞台中央。但各人的性格差异,又决定了日后各自书写的历史。与蒋介石关系很僵,但与宋美龄接触颇多的史迪威是这样描绘她的性格的:蒋夫人“一位聪明、有头脑的女人……她直爽、坚强,精力充沛,喜欢权力,重名誉,喜奉承……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她从不向西方观点让步。中国人永远是正确的;外国人永远是错误的。文笔引人入胜,但也失之肤浅,对西方的缺陷极尽讽刺,但从来不提中国任何一个微小的缺点。能够随心所欲施展魅力。她知道该怎么做。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82 其他在近处观察过她的外国人士的评论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