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成就与罪错(第4/9页)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换取日本支持,网上书上都这样讲,其实没有那回事。袁世凯的称帝是一个罪过。但他在21条谈判过程中,并没有以此做筹码来换取日本对他的支持。现在看到的史料显示,日本人和其他列强的外交代表一开始就表示不同意袁世凯称帝,提醒他不要轻举妄动,改变局势会带来很大危险,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袁世凯没有听。当中日本和英国都有私下表示支持的记录,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他曾到总统府当面跟袁世凯谈话,其实是表示支持,对袁世凯决定称帝起到很大作用,日本人也有过这类记录,但都是少量的,而且到最后,他们都明确表示反对,尤其是日本驻中国的公使讲得非常明确。所以从外交上来讲,这个人没问题,在称帝这件事上他没有采取卖国求荣的方式。
五、袁世凯真正的错误
袁世凯真正的错误或者说罪恶,就是称帝。从1915年开始筹备,到1915年12月10号举行登基典礼,宣布从1916年元旦开始改为洪宪元年。民国的总统来做这个事,违反了约法,是背叛民国,是罪恶。这样一来众叛亲离,不但孙中山和其他很多地方的领导人反对,而且北洋军内部的实力派也一个个表示反对。段祺瑞当时是掌握军权的陆军总长,后来是代理国务卿,请病假,根本就不愿意上班;他另外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王士珍也说病了,不上班;冯国璋之前一再问他是不是称帝,他一直否认,最后成为事实,冯国障也反对。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反对。连他终生的朋友,文人徐世昌,是他没有发迹的时候就认识的,还曾支持徐到北京考试,也请假,跑到天津根本不理。
袁世凯一正式宣布登基,蔡锷他们马上起兵反抗,很快就完蛋了。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分崩离析。这是袁世凯的一个最大的罪恶。中国本来是个稳定的国家,他的称帝开始了以后军阀混战的局面。
六、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从中我们要吸取什么启示?
前面所讲的那些,在网上也许能找到一些资料。当然有些讲法会不一样。最重要的,你们不要当成在听故事。
为什么中国当时会出现一个袁世凯?从这些史实来看,应该吸取什么教训?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我想有这么几条。
第一,分析历史人物要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过去我们对待一个历史人物,常常不是好就是坏,其实都是上当受骗。我不知道你们看过什么材料,但肯定很多和我今天讲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当时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一定要丑化袁世凯,妖魔化他,以此来反证自己的行动是对的,所以尽量将他的一切作为都批得一无是处。比如把撤掉国民党的三个都督说成是扑灭革命势力。各种材料都是这样制造出来的。这里的逻辑是,假如北洋政府的人那么坏,国民党的造反就完全有理,完全正确。所以要制造一系列的资料。这是一个教训。对这种宣传,我们首先要抱有一个疑问的态度,是不是它的政治目的,是不是故意歪曲历史的?
第二,当时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能够帮助中国建设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当时中国的政治家,很坦率地讲,真正有眼光有水平能够团结各方力量把中国推进到一个自由民主的宪政道路上的,没有。例如孙中山,是不是真的了不起?你们看过《十月围城》《走向共和》。《走向共和》开始拍的时候就找过我,他们告诉我最后有孙中山的一段演讲,很精彩,我听了就笑,都是假的。但是编剧这样写有他的用心,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简单,当时袁世凯走上这条道路,其实国民党要负很大责任,说得不好听就是逼良为娼。
不相信?我就分析一下。
(一)临时约法的制订就有问题,有点居心不良。
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归总统。孙中山的思想中本来有“三权分立”学说,由参议会制约总统权力,但到制订约法的时候,有些革命党人不甘心,就想办法在《临时约法》规定,行政权名义上归大总统,但大总统代表行使国家权力的时候,每一个决定都要有国务员副署。所谓“国务员”就是国务总理和国务院下面各部的部长,每个东西都要有副署。内政的有内务总长,军事的有陆军总长、海军总长。要是外交事务,外交总长不签名,总统的决定就没有法律效力。这就等于内阁制,由内阁总理掌握实权。那些革命党人根本没有管过国家,却处心积虑把权力夺到手上;而外交内政最有经验的袁世凯又受到束缚,什么事都干不成。怎么办?一开始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