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百年最强了无痕(第4/13页)
金军敢就地歼灭拖雷大部队,不受这种疲劳战术的损耗吗?
当然不敢,威胁到开封城的不只是拖雷这部分,蒙古大汗窝阔台亲征,游骑已到开封城下,那边十万火急,哪怕再大的损耗也得受着。这就造成了金军咬紧牙关不吃不喝不睡觉,时刻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在冰天雪地里迅速筋疲力尽。
而蒙古军像狼群一样环伺周围时隐时现,控制着行军的速度、疲劳的程度,精确地掌握着那个临界点。开始时金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等他们走到了钧州(今河南禹县)以南的三峰山时,才猛然发现不对。
此时,他们已经陷入绝境。
拖雷近三分之二的兵力一直和他们纠缠,其余的急趋开封,窝阔台也已临近开封,所有的情报都直指开封。可在三峰山,金军猛然发现不仅拖雷那三分之一的兵力突然出现,连蒙古大汗窝阔台都挡在了他们的前头!
直到这时,女真人才如梦初醒,蒙古人的攻击点到底在哪里。哪儿是什么开封城,根本就是潼关这支金国仅存的精锐部队。所有的调动都只为了这一个目标而服务,怎样调他们出关,怎样逼迫他们,怎样使他们疲劳,怎样掌握住节奏,使包围圈形成,形成时正是他们筋疲力尽之时。
这些,蒙古人都做到了,就在河南境内的三峰山一带。
禹县附近的三峰山,地势非常一般,只是低矮平常的三座连在一起的小山头,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地貌。如果一定要说这座三峰山有什么特殊,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传说。此地是钧州,相传有钧台,是华夏第一王朝“夏”开国时,夏禹王举行祭典的地方,后来又成为夏桀囚禁商汤的地方,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处,意义非同小可。
可在公元1232年的冬雪中,这里充满了绝望和暴力。十五万饥寒交迫的女真士兵面无人色地在寒风暴雪中瑟瑟发抖,他们的手甚至没办法握住比寒风还要冷、结满了冰凌的刀枪。蒙古军在外围围而不战,分批燃火烤肉。一阵阵的香气飘了进去,那比致命的毒气还要毒,让女真士兵们饿得发狂,却没有勇气,更没有体力冲出去决一死战。
直到这时,蒙古兵仍然没有发动最后一击,他们还在算计,要怎样才能以更加小的代价,覆灭这支金国仅存的精锐。
蒙古军放开了一条通往钧州的“生路”。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到了这一步,蒙古人还不集体冲锋,把三峰山变成屠宰场,杀光被围困的金军。他们不是纵横世界无敌手,动辄毁灭数十万人的敌军吗?这么想应该没有错,过往无数次战役,世界各种族都深受其苦,可是这里面有些内幕并不是谁都了解。
蒙古军惯于以弱胜强,两个万人队横扫欧亚,可是东亚的对手与女真人不同,女真人毕竟雄踞世界之巅近百年,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眼下这十五万精兵,仍然是世间不可侮的强大力量。
蒙古人对之不敢小觑,不仅借道南宋,还出动了四万骑兵。
这个数字怎么看都有些不着调,且不说是不是过分小觑了女真人,至少也是太不把蒙古大汗本人当回事。才四万,领军的又是大汗又是监国亲王,这不是君子自处险地,没事找死吗?
可查资料能得到答案,蒙古人基本也就能派出这么多人了。
蒙古军开国时期全部兵力大约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这时家大业大地跨欧亚,哪一处都得留人,导致的后果就是大汗亲自出马砍人,也只能凑出区区四万的兵力。
好在蒙古军完美地制订了计划,完美地执行了计划。
这时满山冰雪中,蒙古军闪开了一条小道,饥寒交迫的金军明知凶险,明知后果是怎样的,可还是开始了逃亡。
教科书般的一幕出现,“道路”闪开,重围中最生猛的一小部分金军冲在最前面,他们向北面的钧州跑去。蒙古军没理会他们。
落在后面的、反应迟钝的都是精疲力竭苟延残喘的,这些人占绝大多数,他们被蒙古军斩成几段,分割屠杀。
血色三峰山,除几千人之外,十五万金国潼关精锐都死在了这里!
逃出去的命运更加悲惨。先是完颜合达的副手移剌蒲阿,他跑得最快,目标不是钧州,而是原定的目的地金都城开封。也就是说,不管情况怎样,他一定要去拯救京城和他的皇帝,哪怕是败了,也要冲到那里才行。可惜的是,他在半路被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