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完颜雍杀死完颜亮(第7/11页)

这是肯定的,在秦桧当政时能官运亨通的都是些乌龟王八蛋。

虞允文不招人喜欢。南宋、金国都一样烦他。首先他相貌堂堂,身高六尺四寸,相当于现代的两米多。这实在太不低调了,别说宋朝这边,连女真人见了心里都觉得烦。

出使金国时,在一次宴会上,女真人拿了张弓过来,笑嘻嘻地说:“来,高人,射一箭看看。”

明显是想看南宋文人的乐子。长得高怎么样,一样的文弱废物。却不料虞允文接过弓来,搭箭就射,正中靶心,坏了一大堆女真贵族的好心情。之后虞允文在北方看来看去,回到江南后额外报告说金国必将在近期发动战争,那边儿全都准备好了。

这把南宋贵人们的好心情也给坏了。

虞允文注定了只能当个跑腿的小官,尤其是在战争爆发时,他只能在前线跑来跑去。这看上去很惨很炮灰,但虞允文干得很来劲儿。像以往一样,他总能趁机做些让某些人难受他自己快活的事。这次也不例外,跑着跑着,他就跑偏了。

按程序,他应该先去芜湖接李显忠,可他先奔向了最前线的地段采石矶。历史证明这次的跑偏有多重要,因为在最前线的某些人和他一样,都没按规矩出牌。

王权。

这个至今只知道一路撤退,从淮南一直撤到江北,一战都没打过的逃跑将军,没等李显忠到位就又开始跑了。这时的采石矶一线处于权力真空状态,没有人负责。江南最危险地段的江防官兵像放风的囚犯一样懒散、随意、拖沓、无责任。

虞允文在采石矶见到的就是这一幕,官兵三三两两地坐在道边,马鞍子、铠甲扔得遍地都是。这哪里是兵,纯粹是从北边逃过来的难民!

也就是完颜亮没有望远镜,不然会立即渡江,保准成功。意识到这些,虞允文那颗让当政者厌烦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了。

他决定做点什么。

冷静客观地分析的话,支撑他做出这一举动的全部基石,当然是贯穿了他一生的强烈的爱国忧国之志。可真要实施起来的话,他知道一切都是因为他钻了一个小空子。

采石矶一线没有军方的统一指挥长官。

虞允文以犒师前线的文官身份召集将领们开会。外面这群一路只知败退的散兵游勇,任何一个有逻辑思维的人都不会对他们报以什么厚望。可是虞允文只能依靠他们。

怎么办呢?

先动之以情。虞允文用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方式试着和这帮大兵沟通了一下,发觉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岳飞死后二十年还有些市场。

这帮军人激动了些,可还不够热情。

那就动之以“利”。

虞允文抛出了自己的权限。他是来犒师的,也就是带着各种好东西来前线慰问指战员们的。这些好东西包括钱、布匹、委任状。他把这些东西都搬了出来,告诉军人们,只要立功,这些东西都是你们的!

军人们一下子干劲冲天,全都着火了,个个嗷嗷叫着请求立即决战。

这真是对症下药,宋朝的军人是中国历史里的特例,除了岳飞等极少数个例之外。荣誉、国家、民族什么的是他们心底深处不变的操守,这没错,可要论到怎样激发斗志,金钱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质疑!

这帮人能在战场上短暂的间歇里提着敌人的首级找长官邀功、要官、要钱,哪怕因此被反攻战败了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爱咋咋地。

于是在这一天,虞允文成功地把他们刺激到了。在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中,虞允文想着下一步要怎么做。这时有人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问:“你是来犒军的,不是来督战的。这么搞是不是越权?万一战败了,难道你不怕负责任?”

虞允文的回答是:“危及社稷,吾将安避?”这八个字像是冰冷的雪水,静静地浮沉在周围一片被物质、富贵所激起的火海之中。这一刻,他仍然是不合时宜的,哪怕只有他才是真正做对了的那个人。

不管怎样,虞允文像闪电一样迅速地把尽可能多的战斗力团结在了一起,为同一个目标战斗。他成了采石矶前线的最高长官,他清点了一下人数,此时共有军力一万八千人。

他命令全军于江边列阵,成防御阵形。派五支大船出港,其中两只沿江边游弋,一只在江心待战,剩下两只藏在江畔小港里,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