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河朔岳飞(第3/9页)

韩世忠本来想动,赵构下令他不许动。由于他平定苗、刘事变时非常神勇,江南宋室已经把他当成护法神了,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轻动的最可靠的力量。

只有岳飞迅速向楚州靠拢。

楚州在岳飞赶到之前陷落。这在以后成了别人非议岳飞的一大利器。岳飞怎么可以置楚州安危于不顾呢?他为什么就没能迅速赶到,击溃金军,解楚州之围呢?

连建康都能收复,怎么可能救不了楚州?

由此看来,岳飞真的是自找的。谁让他非得急吼吼地冲出去救人,像其他将军那样围观不是很好吗?

这件事过后不久,一些镇抚使原形毕露,重新变成了游寇。其中,李成做得最彻底,他大范围地游动,从山东到江南,几乎把长江沿岸搅了个遍。

李成,雄州(今河北雄县)人,字伯友。弓手出身,以悍勇闻名。他的人生分为前后两部分,堪称黑白对照,无比鲜明。他先是自发组织义军抗金,哪怕转战千里也决不投降。失败后,率部越过长江,进入江南,第一时间表示要当正规军。

赵构满足了他。

李成叛变、抢劫。

刘光世出兵剿匪。李成服了,再次当官,被派往长江边。

李成又叛变了,大范围抢劫。

赵构派刘光世再次出兵,大衙内回信说没空。韩世忠请战,又一次不被批准。赵构将任务交给张俊,将岳飞暂时调拨给张俊剿匪。

这是岳飞和李成之间的故事的开始,也是岳飞和张俊之间的漫长故事的开始。这时,岳飞视张俊如兄长,张俊视岳飞为剿匪成功的第一保障,两人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都不会料到,有一天,岳飞会因张俊而死,张俊会因岳飞而遗臭万年……

回到岳飞和李成身上。李成最大的噩梦降临了,他发现行情变了。之前,他想叛变就随时变身成土匪,想投降官军也不会被剿杀到底,就像刘光世那样,万事都有商量,所以在叛变和投降之间,他可以从容地选择,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可岳飞不一样,这人满江南地追杀他,就像跟他有深仇大恨一样,简直是不死不休。他实在是怕了,连主动投降都觉得不安全。一咬牙,他开始了下半生的生活。

李成重回江北,投降了伪齐。从此之后,他拼命抗宋,比从前抗金还要彻底、强硬。还记得李横组织的第一次北伐是怎么失败的吧,反攻回宋境的伪齐军就是李成率领的。

这人在刘豫的手下一直抗宋;伪齐倒了,他到金国当官,继续抗宋;当岳飞北伐时,他竭力抗宋;岳飞去世了,他还在没完没了地抗宋。

这人活到七十岁才死,死的前一年居然起复,还是抗宋……为啥这么执著呢?很可能就是被岳飞逼的。

岳飞努力工作着,还没有进入他生命中的辉煌阶段,可是污点却如影随形。这段时间,又多出了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岳飞去张俊那儿报到的途中。某一天,他和自己最亲近的几员将官,如王贵、张宪一起骑马赶路。队伍里还有一个人,是他的舅舅姚某。

姚某前些日子因为在宜兴行为不检而被岳飞处罚过。这时,走着走着,他突然加速超过岳飞,领先数十步,猛地张弓搭箭射向岳飞。

幸亏姚某箭法不准,只射中了岳飞的马鞍。岳飞大怒,立即纵马逐舅,生擒了姚某。他命令王贵、张宪抓住姚某的双手,自己拔刀将其剖腹摘心。

岳飞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岳母既惊且悲,责备他说:“我最钟爱这个弟弟,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

岳飞回答:“他的箭射得偏上一些,我就会死掉。我死后,母亲何以安身?箭只射中鞍桥,正是上天保佑我。今日我不杀舅,他日舅必杀我。无可奈何。”

岳母虽悲痛,但事已至此,也只能不了了之。

以上就是这件事的经过,取自《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四,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一日纪事。这件事广为流传,成为岳飞性情凶残,有仇必报、绝无回旋余地的铁证。这一条铁证坐实之后,很多人就理解了为什么宋朝最终会杀掉岳飞。

因为这人记仇,会报复嘛。“缚虎容易放虎难”,不如杀掉一了百了。

我不管这些推论是否现实,甚至《三朝北盟会编》的作者徐梦莘是否别有用心,我只是在质疑徐作家的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