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永历:生为猎物(第9/19页)
按理说,朱由榔要推卸政务,他首先应该推卸给首席大学士——资深大臣瞿式耜。但是他太好面子,不想让瞿式耜知道自己的懒惰和卸责。从接触的第一天起,他就有点畏惧瞿式耜。这位干瘦精悍、目光明亮的大臣,从头到脚都透露着一股严厉,让朱由榔感觉不舒服。每次和瞿式耜在一起,他都感觉像小时候和那位启蒙教师在一起一样局促。每次进宫,瞿式耜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他讲一大堆军事形势,千头万绪,没完没了,他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能勉强跟上瞿式耜的思路。所以朱由榔千方百计减少接见瞿式耜的次数。
而王坤则完全不同。这位伺候了好几朝的老太监既擅于弄权揽事,又深知如何讨得主子欢心。他在朱由榔面前永远是恭顺、听话、善解人意的。他总是那么卑躬屈膝、战战兢兢。只有在他面前,朱由榔才活得舒展、轻松。更何况每一次朱由榔提出逃走,王坤都毫无异议,立刻坚决执行,全力布置。所以时间一长,王坤就成了朝中第一号人物。
随着太监专权的出现,朝中势不可免地出现了第三个问题——党争。所谓党争,就是“窝里斗”。明朝原本就是在党争中灭亡的。从明朝中期开始,大臣们就开始按师门、按出身地域,拜老师、认同乡,拉帮结派,在朝廷上掐得你死我活。他们表面上是为了原则、纲常而斗,实际上着力的不过是官位的升迁、官场的荣辱。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附某一门派才能在官场中立足。在“窝里斗”中,他们表现出了在对外斗争中少见的坚决、勇敢、残酷,什么帝国的前途、百姓的疾苦,都被他们忘到脑后。南明历任小朝廷都完整地继承了“窝里斗”的传统。
朝中形成了王坤与瞿式耜的明争暗斗之后,大臣们也自然分成两派,各随其主。每次王坤要任命一个官员,瞿式耜派必然反对;瞿式耜提一个建议,王坤派也时常掣肘。两派斗得津津有味,你来一拳,我来一脚,表面上握手言欢,实际上恨不得吃掉对方。每当两派势力相争,需要朱由榔裁决时,皇帝哪个也不好意思得罪,经常漠然置之,不置可否,听任他们打去。瞿式耜想收回各地军权归于中央统一指挥的设想一直无法实现,小朝廷的力量就这样白白消耗在内斗之中。
二
当然,与军阀势力的崛起相比,以上三种弊政,又都算不上重要问题了。
专制体制有效运行的条件是权力所有者有力量握住这沉重的权柄,如果你握不住,这过于巨大的权力就会在自身重力决定下破裂。永历朝廷的军队本来就是由各地军队拼凑而成,在永历称帝之前,各地群龙无首,各自为战。永历朝廷终日内斗,无暇外瞩,也树立不起威信。各地将军自然就擅自坐大,渐渐出现了军阀的雏形。他们专注发展自己的势力,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在一部抵抗清军时,其他部往往不听指挥,作壁上观,拒绝援手。某部被清军歼灭,他们还为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而拍手称快。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经常以少胜多,在南明势力范围内如入无人之境。
永历朝廷在桂林没能安定多久。二月初,探马来报,清军进入广西境内,兵锋直指梧州,离桂林只有数日路程。
永历帝又一次果断下令,准备车驾,他要再次外出“巡视”。
瞿式耜这一次铁了心要劝住皇帝。广西,无论如何不能再失去了。广西再失,南明基本上就可以提前宣告灭亡。而要保住广西,皇帝绝不能动。他再三上书,反复开导永历:“在粤而粤存,去粤而粤危。吾退一步而人亦进一步,我去速一日,则人来亦速一日。”你越逃跑,实际上越危险。“半年之内,三四播迁,民心兵心狐疑,局促如飞丸,翻手散而覆手合。”“今者移跸再四,每移一次,则人心涣散一次。人心涣而事尚可为乎?”这样下去,覆亡为期不远。
瞿式耜指出,现在已经打探清楚,进入两广的清军主力不过是佟养甲、李成栋带领的四千一百余人组成的小部队。而这次进军广西的,不过是一支先头部队。从现在形势分析,两广民气凶悍,各地起义军蜂起,清人在广东还没能站稳脚跟,现在进军广西,孤军深入,后方不稳,如果集全南明之力,把这支军队消灭在两广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当务之急是朝廷镇定下来,集中精力,调动部队,进行有效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