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皇帝:最不幸的人(第8/12页)
在下午两点半到五点这段时间里面,皇帝除了办公以外,还要看书、学习。
晚上七点到九点,皇帝要祀拜神灵,到各殿神佛前拈香,然后上床睡觉。按照规矩,皇帝平时不能到妃嫔宫里过夜。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妃嫔来陪他睡觉,只能把她们召到皇帝的寝宫里来,叫做“召幸”——由太监把被传的妃子用一条大被裹好,送到皇帝寝宫。妃子必须从皇帝的被脚爬入,开始被“幸”,“幸”到规定时间,窗外太监就一声呼喊:“皇上节劳。”于是皇帝翻身下来,太监再把妃子包好送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如此。
因此,中国的皇帝,说容易,任何昏庸白痴都可以凭血统登上帝位;要说难,传统文化中对帝王的要求也是至难、至险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类精力过人、意志超群的超级皇帝来说,权力都令他们不堪重负,更何况那些远不如他们坚强的后代。那些精明巧诈的定制之君没有想到,他们制定的帝王标准,给自己那些平庸的后代带来多少痛苦和折磨。
中国王朝存在着一条铁律:那些艰难创业的开国帝王往往性格坚毅、精力旺盛,而继他之后登上皇位的人往往是一蟹不如一蟹。这是中国皇族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的。
在传统中国,人们往往把物质享受作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把无条件地顺从、宠爱、谄媚作为对待皇子的不变态度。一生下来,皇子就处于太监奴仆的包围之下,众星捧月之中,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满足,缺乏等待和延后满足的能力。这极容易导致皇子人格的不成熟。而“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过度关照,又往往使皇子身体过于孱弱。与此同时,由于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国家对皇子的期望值很高,对他们的教育看得很重,历代宫廷都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一方面是后宫的为所欲为、骄纵无度,另一方面是书房的规矩严厉、任务沉重,这就很容易造成皇子厌学、逃学,甚至形成种种心理隐患,导致人格分裂。
明代中后期诸帝,不学无术者极多,有的皇帝干脆就是半文盲。清代的同治皇帝,也是厌学的典型。由于咸丰和慈禧只有这一个儿子,宠爱过度,导致其上了十多年学,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人格分裂的典型则是那个因为“日表英奇、天姿粹美”而在两岁时就被康熙立为太子的胤礽。他本来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智力超群,仪表不凡,可是,由于长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使他的性格严重畸形。在皇帝面前,他表现得举止大方、处事有法。皇帝一转身,他就露出完全不同的另一副面孔:他赋性奢侈,大手大脚,索求无度;他骄横暴虐,为所欲为,甚至任意殴打郡王、贝勒、公爵;他胆大包天,又缺乏自制力,竟然派人拦截外藩进贡的使臣,夺取进贡给皇帝的马匹。终于,康熙忍无可忍,不得不将其废掉。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皇位继承人很容易出现种种心理和性格问题,最常见的是意志软弱、自制力差。另外,养在深宫之中、出自妇人之手,皇子难有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的机会,也培养不起实际的执政经验。因此,大部分继位的君主,缺乏治国所需的能力。
一方面是能力低下,另一方面是要求极高;一方面是如此森严的规矩,另一方面又是皇帝手中实际上无所不能的权力。因此,历代皇帝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执行皇帝守则的自然是凤毛麟角。权力这副铠甲本来是为了保障皇帝享受的,可是在大多数时候,皇帝使出全力,也担负不住这具厚厚的铠甲,他们的生存因此就变成了权力重压下的挣扎,显得十分可怜。
在阅读中国历史的时候,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为什么沉溺于酒色的皇帝那么多?人生的乐趣那么多,特别是皇帝富有四海,可以做的事那么多,可以经历的人生那么丰富,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像乍富的大款一样不开眼,一门心思赖在酒桌和床上?酒色确实有其有趣之处,但也不至于好玩到让人丧命的程度。道理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逃避。权力的沉重和规矩的森严使他们无力承受,而祖先的期望、臣民的指责、自己体内的“超我”使他们荒嬉政务、尽求享乐时,不能不产生深深的负罪感、无能感、自卑感,不能不自暴自弃。酒和色不过是他们的逃身之所罢了。准确地说,沉溺于酒色的昏君实际上都是“酒精”或者“性”的依赖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