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皇帝:最不幸的人(第7/12页)
为了保证自己的意志绝对畅通,为了保证自己对权力的独占,皇帝们一再地粉碎对皇权的任何威胁和挑战,同时也不得不把自己变成牛马,担负起沉重的工作负荷。在皇帝体制下,“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每一个都不得不成为工作狂。秦始皇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完一百二十斤竹简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说自己“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据史书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的八天之内,朱元璋阅读奏折1660件,处理国事3391件,平均每天要阅读奏折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在位十三年,写出了一千多万字的朱批。
康熙皇帝对历代帝王短寿有自己的解释。他在遗诏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书生们每每因此多有讥评。他们怎么知道,皇帝面对的政务之烦,使人不胜其劳。做大臣的,想做官就做官,不想做就不做,回家抱抱孙子,优游度日。皇帝就没有这样幸福。皇帝的重任不可以托付给旁人,所以舜帝直到死在苍梧时,禹帝直到死于会稽那一天,都没有享受过安宁的生活。当了皇帝,就没有退路,怎么敢奢想安逸?
除了劳累之外,皇帝的生活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刻板。
本来,世俗权力的巨大,已经令皇帝精疲力竭,可是传统文化对皇帝的要求还不止于此。为了给权力的暴力内核穿上一层华贵的外衣,皇帝无不把自己的地位与上天联系起来,编造种种光怪陆离的传说,声嘶力竭地宣扬和渲染自己的与众不同。开国皇帝通常都宣称自己是神龙怪兽与人的私生子,因此他和他的子孙生来具有神性。他们不仅要占领权力的最高点,也要占领道德的最高点,所以他们自称为“圣”。他们说:“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按照“天理”,皇帝是上天在人世间的代表,据说“天生万民,本性中都有善质,而有未能善者。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中国是一个礼治社会,既然皇帝是天生圣人,是万民的老师,那么一举一动更应该体察天道,遵守礼仪,有章有法,完美无瑕,以为天下众人之表率,达到“一人正而天下正”的大好局面。因此,历代相积,一套建立在“礼法”之上的完整的“帝王守则”形成了,使帝王生活的,每一分钟无不处于规定之中。
我们以清代为例,观察一下皇帝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套子当中的。清代祖制,每天早上五点左右,皇帝就必须起床。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是着衣。皇帝穿衣戴帽是不能由着自己喜好来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日子,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时辰,都有不同的衣物与之对应——皮、棉、夹、单、纱的各种质地以及式样、颜色、规格、文饰都有严格规定。
梳洗已毕,首先要做的事是“读‘实录’一卷”,也就是说要学习祖先的光辉事迹,背诵祖先的教导。
早上七点到上午九点半是皇帝吃早饭的时间。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在做御膳时,内务府大臣还要负责监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皇帝就座后,传膳太监一声呼喊,饭菜鱼贯而入。试膳太监先查看每道饭菜中的试毒牌变色不变色,再亲口尝尝,然后皇帝才开始吃。每种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然后是处理政务,即御门听政。皇帝端坐于乾清门,整个听政过程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要求:文武百官从景运门入,在门下广场排班。奏事开始,大臣从东阶上门,列跪,尚书居前,侍郎位其后,陪奏的官属又在其后。尚书一人手捧折匣折旋而进,至本案前垫上北面跪,将疏折匣恭放于本案上,然后起立,趋至东楹,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几件。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宣布处理意见,大学士、学士承旨。事毕,大学士、学士起立,从东阶下,记注官从西阶下,皇帝起驾还宫。
每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半,是皇帝休息、吃午饭的时间。根据《国朝宫室》记载,皇帝一般在每天下午一两点时吃午饭,然后批阅各部和地方大员的奏章,接着就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