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身名俱泰——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第19/22页)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乃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累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为秋草幷。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这首《昭君辞》,以王昭君第一人称的口吻,以极其哀怨的语调,诉说自己远嫁匈奴的悲惨经历。诗中没有生僻的语句,这里就不多分析了。

看来,石崇的历史形象要做个修改,他并不是简单的土豪,而是相当有文化的才子——否则,也不会获得绿珠的芳心。

而绿珠呢,有时候也会撒个娇,写首诗给石崇,抱怨抱怨、发泄一下情绪。据乐府诗集《古今乐录》记载,有一首《懊侬歌》,就是绿珠写的:

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

“懊侬”,就是“怨恨你”的意思。《懊侬歌》所写的,是小情人间由爱生恨、撒小脾气、小傲娇的内容。

乐府诗的特点就是语言直白,情感真挚。绿珠的这首《懊侬歌》就是典型,大意是说:丝布太涩,不好缝织,为了给你做东西,害得我十指都磨穿了(“侬”在这里是“我”的意思)。而你呢,却没心没肺的,坐着牛车,逍遥自在去玩。对石崇又疼爱又哀怨的感情,跃然纸上,可见,两人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因为石崇,绿珠之名朝野皆闻,孙秀早对她垂涎不已,趁自己得势,派使者去索要绿珠。

石崇正在金谷园和妻妾们一起饮酒作乐呢,使者道明来意要“美人”,石崇立刻命佳丽十几个,站在那里,任由使者随便选。使者说:“这些婢妾个个都绝色无双,但是小人奉命,只要绿珠。”

石崇大怒道:“绿珠是我最爱!坚决不可以!”

使者委婉地说:“君侯博古通今,还请三思。”言下之意,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孙秀大权在手,你最好不要得罪他,免得惹上灾祸。

石崇在操守上有损,在爱情方面却是顶天立地了一回,他厉声拒绝,坚决不给。

使者回报,孙秀大怒,便诬陷石崇、潘安、欧阳健等人都是淮南王司马允的心腹,要把他们全都杀掉。兵卒闯进金谷园来抓人,石崇苦笑着对绿珠说:“我这是因为你而获罪啊。”

绿珠泪流满面:“愿效死于君前!”

石崇大惊,连忙制止,可惜为时已晚,绿珠死意已决,纵身一跃、坠楼而亡。

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很多,却不知为何,绿珠为石崇殉情的事,总让人觉得分外心酸,这大约和人们对石崇的形象理解有关。一般人都觉得石崇就是大腹便便的暴发户,是个有钱的土财主,而绿珠竟然死心塌地喜欢这么一个粗胚子,反衬得她的殉情分外不同。或许,当我们知道石崇原来也是文采风流的名士、情真意切的汉子后,就多少能理解绿珠了。

绿珠对后人的影响很大,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讽咏。晚唐杜牧所写的《金谷园》,是众多诗作之中最为出彩的一篇: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坠楼人。

临刑东市,石崇看到潘安也被押赴刑场,和自己跪在一起,大为惊诧:“你怎么也来了?”

潘安笑道:“想不到当年那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诗成一谶,竟应在了今天!”

是日,石崇与欧阳健、潘安皆被屠杀全族(潘安活下一个侄子、一个侄女)。石崇死时52岁,潘安也只有53岁。

八王之乱还是十三王之乱

301年正月,赵王伦篡位称帝。傻子皇帝司马衷被尊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城。

赵王伦当皇帝了,其他的王爷们答应吗?答案是:不!于是,乱哄哄的讨伐混战就开始了——确实比较乱,光是这么多“司马”就会把人看昏。笔者尝试简单说一下。

赵王司马伦当了不不到两个月的皇帝,齐王司马冏就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人,外加其他一些将领,共同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和孙秀。很快,这几位王爷的军队就打败了赵王司马伦。司马伦见状,只好舍车保帅——杀了孙秀请罪,然后逃到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