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5/28页)

没过多久,阮籍也离开曹爽,辞官不做了。

又没多久,长乐亭主的驸马嵇康也离开了洛阳,带了家小,隐居住在了山阳(今河南修武)。

从此,竹林七贤——这个历史上极其耀眼夺目的文士集团,就开始形成了。

瞧这几位

山阳即今天的河南焦作市武修一带,在魏晋时期,这儿可是个极其敏感、特殊的地方。

为什么呢?

山阳属河内,而河内是个泛称,指的是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这里最早属于袁绍的地盘,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夺取了河内之地,就着手大力经营。

大家可能还记得,曹操的根据地在邺城,而邺城便在河内。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其核心城邑就是河内邺城。在这里,还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建安七子什么的,就都在这儿和曹丕、曹植一起宴饮优游。

所以,这一代大多都是曹氏宗亲和近臣的封地。曹操死后,就葬在邺城附近的高陵。曹丕篡汉,为了方便监管汉献帝,还把汉献帝迁到河内,废为山阳公。等到司马懿掌权,消灭了曹家势力后,同样为了方便监控,就把曹氏诸王也迁到邺城统一管理。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河内之地,对曹魏来说,是多么特殊的一片土地啊!司马氏秉政,原本高贵繁华令人向往的河内地区,一下子变成政治打压对象的禁锢之地,在当地活动的、心属曹魏的士大夫们,得有多么大的挫败感。

但是人往往有种奇怪的心理,政治得意的时候,就得活在最辉煌的地方,呼朋引伴、畅怀交友;假如成为政治打压对象,这些气节之士,死也要扎堆死在一起。

嵇康隐居的山阳,不偏不巧就在河内——邺城就在山阳的东北方,两个地方非常近。所以琢磨起来,嵇康隐居的地点,也大有深意。再加上山涛、向秀、吕安等人的老家都在这一带,逐渐地,以才高名著的嵇康为核心,就聚成了一个小圈子,令人神往的竹林交游便得以成形。

关于竹林七贤的名称、交游地点、交游范围、交游人数,后人多有考据论证。比如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就认为竹林七贤的名号,是取义佛教“竹林精舍”的典故,并且是先有七贤的称呼,再加了“竹林”的前缀,使得七人形象更为传神。当代王晓毅教授则认为,竹林七贤的名头,是东晋以后琅琊王氏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把王氏前辈中的王戎和嵇康、阮籍等六人的交往添油加醋神化一番,塑造出了潇洒飘逸的几个神仙人物,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除此之外,说法很多,不一而足。

但是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竹林交游的地点,大约就在嵇康家附近的竹林中,而交游的时间,大约是正始末年到嘉平中年,不到十年时间。

当然,我们不要幻想着每次聚会都是齐刷刷的七个人一起。现实情况是,或者三两人一聚,或者四五人一聚,七个人凑到一起的机会并不多——这和我们今天的情况是一样的,一个小圈子的好朋友,没事聚聚,今天你出差了,明天他生病了,也不是每次都凑齐。当然,聚会中还有一些外围的朋友会参与进来,所以竹林的交游中,也不止这七个人,有名有姓的,还有吕安、吕巽、赵至、郭暇叔等十几个人。

只是出于对“七”这个数字的特殊爱好,比如北斗七星、七为少阳之数等,加之《论语·宪问》中有个“作者七人”3这么一句话,后人选取了竹林交游中最有代表性的七位,合称“竹林七贤”。

山涛、阮籍、嵇康,我们前面略有介绍,这儿说一下其他几个人。

先说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提及刘伶,就必然要提及酒。过去酒家常有一副对联:

刘伶借问谁家好,

李白还言此处香!

这对联假设刘伶、李白两位嗜酒如命的大名士,为找好酒一问一答,目的是为自己家做广告。我们知道李白是离不开酒的,而在人们心中,能在喝酒方面和李白相媲美的大文士,就只有刘伶了。刘伶被称为醉仙,简直就是酒的代言人,至今还有一款白酒,就叫“刘伶醉”。

刘伶长得瘦小猥琐,沉默寡言,在注重容貌的魏晋时代,却也能成为大名士,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他对生死看得很开,对身外的名誉、死后的身体,更是不在乎,很得庄子的精神。他经常坐着鹿车,手拿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锄头在后面跟着,并说:“我醉死在哪里,就地挖个坑把我埋了吧!”